一粒谷 千滴汗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0-08-18 10:12

  “一粒谷,千滴汗”出自湖南浏阳出土的一块清代石碑,碑文劝诫世人珍惜粮食,不抛撒、不浪费,是当时流行的劝世文。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中国古代倡导勤俭节约,食物浪费较少,即使有节庆或婚丧嫁娶等造成少量浪费,也能通过饲养家畜再次利用,爱惜粮食成为中国古代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崇尚俭以养廉、爱惜粮食,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也是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取向。惜粮者懂得农作物耕种收获的艰辛,了解农夫“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辛劳,为政就会轻徭薄赋、体恤民力;惜粮者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治家便能量入为出,注重积累,为家族兴旺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古代不少人将“惜粮”纳入家风家训,以期后人世代传承。如《朱子治家格言》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代有关敬重五谷的格言警句也多有流传,如“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家有万担,不丢剩饭”,等等。爱惜粮食不仅是农耕社会倡导的行为规范,也在价值传承中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爱惜粮食既是尊重农间劳作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情怀的真挚表达。毛泽东吃饭时曾把米粒掉到桌上,他捡起来就吃。身边人提醒说:主席,掉桌子上了,不卫生了。毛泽东严肃地讲:不要小看这一粒米,这是对农民的感情,农民苦,农民不容易,我们就是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这不是一粒米的问题。米粒背后连着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整治“舌尖上的浪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作风之变赢得了党心民心。

  但是也要看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婚宴接待、商务宴请等大型聚餐活动中的浪费现象仍较为突出。粮食损耗居高不下,“光盘行动”仍然任重道远。有数据测算,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以2015年为例,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端牢饭碗”并不容易,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世界上每9个人仍有1人在挨饿。这启示我们,日子过得再好,也不能忘记粮食来之不易。每个人都要抱有危机意识,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让节约为荣的理念蔚然成风。(汪春涛)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