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颜之推留给后世子孙的精神财富,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美誉。
颜氏先人“团结、和睦、友爱、谦恭”的家风, 影响了一代代颜氏后人。颜氏后人,秉承颜氏精神,历千年而不衰。
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经验、阅历非常丰富;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博识多才,处事勤敏;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成为了中国传统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家教规范”、 “论述教子、治家、勉学、处事之法则,传承家教诚孝、伦理风操之经典”,很多思想至今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宋代朱熹之《小学》,清代陈宏谋之《养正遗规》,都曾取材于《颜氏家训》。不唯朱陈二人,唐代以后出现的数十种家训,莫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颜氏家训》的影响。读书做人作为家训的核心,读书求学“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选择正确的人生偶像,在他们的影响下成长;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楷模等等《颜氏家训》的观点,被众多家训采用。所以,宋代陈振孙称其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明人袁衷表示“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清代学者王钺也认为颜氏家训“篇篇药石,盲言龟鉴”……从《颜氏家训》以后,家训文化就变成儒家家庭教育的一个主流方式,世代传承了。
《颜氏家训》意义深远,颜氏子孙亦深受其涵养,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翻开颜氏宗谱,除了以书法和仁义扬名后世的颜真卿,学问事功两称不朽、注解《汉书》的颜师古,凛然大节、以身殉国的颜杲卿、明代的颜隆等,都给后人留下了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足以证明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及至当代,颜氏后人也活跃于各个领域,后代人才辈出。颜氏家训其凝聚力和归属感让每一个颜氏宗亲引以为豪。
明代颜隆,家在永春桃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为后人所传扬。他与杨士奇有知遇之交,杨士奇还为他写了《永思颂》,就放在桃场颜氏家庙,可当杨世奇儿子杨稷犯罪时,他却不循私枉法,成为一代清官的楷模,整个朝廷无不称颂。后来权势要报复他,他只好回归故里,皇帝敕赠他,乡里人写道:忠州莅治,振纪提纲;观察风俗,善为激扬;恩覃黎庶,功在朝堂;如此公者,万世有光。颜氏后人以颜隆为荣,把他的清廉写在柱子上:“大明佥宪家,清廉万世传”。把他的事迹写在大厅上:“小邾子锡氏因官千派同源敦睦谱,佥宪公名堂思孝万年一日著存心”。
台湾开发史上,颜思齐最早率众纵横台湾海峡,招徕泉漳移民,对台湾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留下的是《颜氏家训》弘扬的拼搏精神;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香港永春同乡会理事长的永春人颜彬声,坎坷艰辛五十年,有了实业,有了财产,但他回乡舍不得进餐厅,在香港乘地铁上下班,连领带都是买最便宜的,他把节省下来的钱花在家乡的建设上,花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他说:“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要用在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地方才有意义。”他的精神,他的境界,感动着每一个与祖国血肉相连的炎黄子孙。
家是小的国,国是千万家,良好的家风家训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颜林若糖女士虽然只上过一年半的小学,但恪守《颜氏家训》,撰写《训儿篇》等诗词对子女进行谆谆教诲,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孝敬长辈、勤奋进取、开拓创新、不畏艰难、慷慨助人的榜样。在良好的教育下,儿子颜纯炯为福建省政协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女婿颜禧强、女儿颜宝玲夫妇的公司将一个印商标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最具规模的休闲帽品制造商之一,成为全球首家上市的帽类产品制造商和经销商,颜宝玲荣任全国十三届人大港区选举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执委、全国侨联常委,荣获香港铜紫荆星章,太平绅士;后辈茁壮成长,有的是湖南省政协委员,有的是贵州省政协委员,有的在海外发展,无不时时刻刻对颜林若糖女士的良苦用心铭刻在心。十几年来,颜纯炯、颜宝铃兄妹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三千多万元,由颜宝铃担任董事局主席的香港慈善机构仁爱堂出访北京时,受到了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港澳办、民政部的热情接待。
这些人才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家训的教导,良好家风须臾不可或缺。
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传承发扬良好的家风家训, 有利于家的和谐。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有利于社会的美好。有利于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有利于国的稳定。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下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传承营造良好的家风,这也是我们每代人的责任。国家要进步、民族要复兴、人民要幸福,那就传家风守家训吧,让好家风造福后代,熠熠生辉。(作者:江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