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各地禁令治理“谢师宴”
7月2日,有媒体报道福建省晋江市某中学48名家长组织举办“谢师宴”,每个家庭交1000元,在开办前被叫停,并责令当场退款。7月4日,该市教育局下发紧急通知,重申严禁组织及参与“升学宴”“谢师宴”,不准收取“谢师礼”,不准接受学生家长以感恩为名赠送的钱物及有价证券,严禁以举办毕业庆典等为借口向学生家长收取费用。
“谢师宴”悄然变味,不仅造成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而且助长奢靡之风,污染尊师重教生态。在正风肃纪新常态下,借子女升学等事宜送礼、敛财的“谢师宴”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对此,专家指出,扼住“谢师宴”腐败黑手,严明纪律、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于纪律“红线”前。
“谢师宴”腐蚀尊师重教“原教旨”
尊师重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特别是谢师习俗体现着人们对“师恩重如山”的教育文化。但近年来,“谢师宴”出现物质化、庸俗化,不比成绩比排场等不正之风,背离了感谢师恩最初的本意。一些党员干部借子女升学等名目屡“踩线”,将其作为敛财攀比的机会,“这种方式谢师,其实是扭曲了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不仅浪费还是攀比,而且暗藏腐败”。
平心而论,中、高考结束后以一场“谢师宴”来表达对老师的引导之恩、教育之恩、栽培之恩,本无可厚非的。然而,“谢师宴”慢慢变味了,成为了一些腐败分子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的工具。
纷纷兴起的“谢师宴”,纷至沓来的“红色名片”,让不少党员干部和群众苦不堪言。福建省建宁县一位科级干部大吐苦水地说:“这几年来,朋友的孩子陆续考上大学,办了谢师宴,送出去的红包早就超过夫妻一个月的工资总额了,这样的宴会看来成了募捐宴了。”
更为重要的是,相互攀比、屡禁不止的宴请不仅给少数党员干部的“隐形腐败”穿上“隐身衣”提供了机会,也助长了奢靡之风,带坏了社会风气。“邀请参加谢师宴,既为了工作,也为了面子,再怎么也得带上上百元的红包去赴宴,这样的宴会吃起来很让人头痛,而且孩子见多了这样的场面也不是很好。”福建省沙县一位基层干部一脸无奈。
不是惯例的惯例,不是传统的传统。有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每年中、高考后的消费支出集中在“谢师宴”和“旅游”上。究其原因是:有的假借委曲孩子怕没面子、便于联络感情等名义,投机钻营;有的搭学生、家长“盛情难却”便车,作为敛财、攀比的机会;有的商家为牟取经济利益,将“学有所成”、“十年寒窗”、“前程似锦”、“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等菜宴名目分价码等次,对奢靡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管“谢师宴”还是“升学宴”,在操办过程中跑了偏、变了味,出现了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不乏有化整为零、隐秘“家宴”、“电子红包”、私宴公单、收礼不办宴、移花接木、搭车“旅游”等“谢师宴”新变种。这与讲排场、面子割舍不掉的“传统情节”相关。
宴请的方式固然有“人情”基础,可在一些地方,“谢师宴”“升学宴”却变了味,甚至异化成敛财工具。专家表示,这种“尊师重教”的观念是需要杜绝的,不能让其染上了功利的色彩,把正常的人际交往功利化,使腐败变得堂而皇之,腐蚀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原教旨”。
对“谢师宴”这一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病”,必须瞄准纠治“靶向”,加大治理力度!
“禁令”瞄准“谢师宴”新变种“靶向”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高考完两周不到的时间,福建省福州部分酒店力推谢师宴套餐,且预订数已超百桌。
“谢师宴”的严重危害,引起各地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笔者梳理了近期各地数百个有关治理“谢师宴”的“禁令”,吉林、福建和黑龙江黑河市等地纷纷瞄准“谢师宴”新变种的“靶向”。今年中、高考结束后,福建省厦门、三明等各地纪委纷纷发出通知,严禁党员干部违规操办或参加各种名目的“升学宴”、“谢师宴”,或借子女升学之机收受礼金、借机敛财狠,刹违规操办“升学宴”、“谢师宴”和搭车“旅游”、收送“电子红包”等不正之风;福建三明给党员干部划出红色警戒线,做到非亲不请、非亲不去。
吉林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严禁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及教师违规参加(操办)升学宴、谢师宴的通知》规定:禁止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和教师参加由学生家长操办的升学宴、谢师宴;禁止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和教师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支付费用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禁止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和教师违规操办升学宴、谢师宴等具有敛财性质的宴席;禁止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和教师借子女升学之机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金礼品、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禁止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和教师让学生及家长支付或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本人子女升学、学习等费用。
黑龙江省黑河市发出的《关于狠杀操办“学子宴”敛财不正之风的通知》规定,不准借子女升学之机大摆宴席或搞分批次、分地点宴请活动;不准借子女升学之机收受亲属以外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不准参加亲属以外的为入学新生举办的宴请活动;不准借子女升学名义以任何形式通知宴请亲属以外人员;不准动用公车、公款或用企业、管理服务对象车辆、钱款接送子女入学、外出游玩;不准借机找有利害关系单位和个人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升学及相关费用。
经查,2014年8月30日,福建省光泽县华侨乡牛田村原支部书记龚长清在家中操办“谢师宴”,摆酒席18桌,借机邀请乡、村及邻村部分干部等非亲属人员并违规收取礼金14100元。2014年11月17日,光泽县纪委给予龚长清党内警告处分,责令其退还违规收受的非亲属礼金。
“谢师宴”主要还是社会的风气问题,治理需要长期努力。福建省三明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张兴森表示,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其他公职人员,屡屡“踩线”,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要注意制度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对制度加以细化完善,不能因为当事人有意见就选择性执行,甚至虎头蛇尾。
“对违反规定大操大办、教师参加‘升学宴’、‘谢师宴’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约谈提醒,对发现违纪违规的,尤其是违规大操大办、借机敛财,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按顶风违纪严肃查处,实行‘一案双查’,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郑碧云表示,“出台‘禁令’目的就是唤醒党员干部纪律意识,用意正在于狠刹借机敛财、铺张攀比等不正之风,让‘谢师宴’回归本意,回归感恩的味道。”
在当前高压态势下,“谢师宴”问题更加隐蔽,穿上了“隐身衣”,必须及时研究和发现其新形式、新动向,专家表示,“对党员干部办‘升学宴’、‘谢师宴’严加约束,露头就打,把扭曲的东西再扭回来。”
多措并举把纪律挺在前面
拒绝“谢师宴”倡导“谢师雁”,莫让“谢师宴”变成“谢师厌”……摒弃旧陋习,纯洁师生关系,净化教育生态环境。
“谢师宴”背后反映的是作风问题,折射的是纪律问题。这样充满“腐味”的“谢师宴”,不仅违背了公序良俗,混淆了人情与原则的界限,而且触犯了党纪国法,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和教育廉洁环境。
刹住不正之风,纯洁净化教育生态环境,必须从宣传引导、纪律约束、严肃问责等方面多措并举,狠刹“谢师宴”、“升学宴”歪风,匡正干部作风和师德师风,为正风肃纪注入更多正能量。
福建省泰宁县教育纪工委书记江贵珍表示,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员干部要带头抵制变味的“谢师宴”,引导学生、家长、老师明白师恩需要铭记和感谢,但不是用物质来作为交易,防止人情变味;二是要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强化监督,铁面执纪,让监管照进死角;三是要扎紧监管的笼子,强化问责力度,不留情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党员干部大操大办包括“谢师宴”在内的婚丧喜庆事宜,党纪国法均作出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遏制并杜绝这种宴请之风,必须拉紧纪律“警戒线”,防患于未然,严防党员干部违规操办“谢师宴”、“升学宴”。
治理“谢师宴”关键在从严执行,把纪律挺在前面,绝没有例外,绝不留“暗门”,绝不开“天窗”,清除歪风陋习,划清权力与权利、人情与原则之间的界限,构筑起防止利益冲突的“防火墙”。
严明纪律、抓早抓小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是遏制“谢师宴”蔓延的关键,有助于纯洁净化教育生态环境。专家表示,公职人员要带头抵制“谢师宴”,决不能让“谢师宴”成为权力寻租的平台。(叶水江 邓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