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5年第22期刊发报道泉州践行“晋江经验”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

闽南的初冬,暖意依旧在海风中流淌。在晋江经验馆内,几行金色的大字在晨光中格外显眼,那便是“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泉州民营经济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就从这里讲起。二十余载光阴荏苒,“晋江经验”历久弥新,它如同一份清晰的指南,让政府知道怎么服务才到位,也让企业明白如何发展更安心。
一份清单的诞生
周六早晨刚开馆,老市民陈建设就带着刚上小学的孙子来了。他在一组珍贵的照片前停下脚步,其中一张,记录着2002年一位领导人在晋江企业车间里,与工人们亲切交谈的场景。“那一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深入企业考察调研。”老陈对孙子说,语气里透着自豪,“就是从那时起,咱们泉州的企业发展,有了一把清晰的‘尺子’。”这把“尺子”,就是后来总结提炼的“晋江经验”。
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另一把更精细的“尺子”,正在进一步塑造着这里的政商生态。在泉州市纪委监委的会议室里,一场围绕《关于促进政商关系亲清统一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八条措施(试行)》的讨论会正在进行。这份被称为“亲清清单”的文件,已经被翻得起毛边。
“制定这份清单,我们前后花了半年多时间。”泉州市纪委常委郭顺明回忆道,“最难的是把‘亲’和‘清’的要求具体化、可操作。什么程度的交往算‘亲’,什么样的界限算‘清’,必须让企业和干部都一目了然。”
为了让这把“尺子”量得准,调研组走访了200多家不同规模的企业,召开了30多场座谈会。“我记得有位做鞋服外贸的李总说得特别实在:‘我们不怕规矩严,就怕规矩不清。如果把红线划明白,我们安心经营,干部也放心服务。’”郭顺明说,“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企业的心声。”
泉州奇诺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兆力对清单出台前后的变化感受真切。“以前有干部来调研,我们总要提前琢磨:接待标准怎么定,谈话分寸怎么把握。现在好了,清单上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工作餐可以吃,但人均不能超过规定标准;企业困难可以反映,但礼品礼金绝对不能收。大家都轻松了,关系反而更自然。”
这份清单不仅列出了“禁止红线”,更明确了“鼓励举措”。比如,鼓励干部在企业遇到困难时靠前服务,鼓励参加企业举办的符合规定的招商推介、产业调研等活动。“清单就像红绿灯,告诉干部什么路能走,什么路不能走。”泉州市发改委副主任余菁说,“有了它,干部在服务企业时底气更足了。”

一镜之间,货通全球。在亲清政商护航下,石狮服装正畅享“直播出海”新机遇。
数字背后的温度
清单厘清了交往边界,而技术的赋能则让这套边界变得可视、可感、可追溯。走进石狮市行政服务中心,智慧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流,勾勒出政务服务的效率与温度。99.8%的满意度,68%的办理时限压缩率——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是一家家企业获得感的提升。
“你看这个‘红黄灯’预警系统。”中心主任邱海涛指着大屏介绍,“它对政务服务全过程进行智能监管和精准预警,一旦审批流程接近时限,系统会自动亮起‘黄灯’提醒;如果超时未办,就会亮‘红灯’并推送给督查部门。这既是对干部的督促,更是对企业的承诺。”
数字赋能的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石狮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陈守林坦言:“改革初期,有的干部存在顾虑,担心‘处处留痕’会束缚手脚。我们通过典型案例解析,让大家认识到规范化恰恰是最好的‘护身符’,当权力运行的服务过程阳光透明、有据可溯,干部在服务企业时就能放开手脚、轻装上阵,既守住廉洁底线,又敢于靠前服务。”该系统运行以来,办件投诉率降至十万分之三以下,干部服务企业的主动性显著提升,实现了规范权力与激励担当的有机统一。
说话间,外贸企业负责人张湘正好办完业务走出来,手里扬着刚打印出来的营业执照,脸上写满惊喜:“两小时!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以前办同样的事,要跑七八个部门,前后至少半个月。现在推开一扇门,办完所有事。” 窗外,石狮服装城车水马龙,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已崛起为年网络零售总额超千亿元的服装名城,产品远销192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重要的服装采购基地。
石狮的实践,是泉州以数字赋能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一个生动切片。科技是手段,清廉是底色——当二者深度融合,便催生了政商关系在阳光下的勃勃生机。在“亲清泉州”护航民营经济发展云监督中心,“帮督助企、亲清护企、清廉民企”三大板块勾勒出政商关系“数字画像”。“这个平台就像政商关系的‘晴雨表’”。泉州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颜诗霖介绍,“通过对解决企业诉求、惠企政策落实等动态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政商交往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这样的探索,正在泉州全域绽放异彩。鲤城区运用“宜商环境观察点”,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丰泽区政务服务“智慧小屋”让办事流程压缩70%;洛江区“园区事园区办”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泉港区为石化产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南安市工程项目审批平均缩短2个月;惠安县“政策找企”平台实现惠企资金精准直达;安溪县茶产业数字平台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永春县香制品服务链推动特色产业做精做深;德化县陶瓷电商服务为千年瓷都注入新活力……
“营商环境就像水,水质好了,鱼自然活跃。”一位在泉州创业二十年的企业家感慨道,“这些年感受最深的就是,不用再把精力花在琢磨关系上,可以全心全意搞经营、抓创新。”
车间里的新气象
清晨的晋江集成电路产业园,塔吊的长臂在晨雾中缓缓移动,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园区负责人指着拔地而起的厂房介绍:“在亲清政商关系的保障下,园区已吸引50多个重点项目落地,总投资超1000亿元。这些项目涵盖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将有力推动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某半导体企业的无尘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在调试一台价值上亿元的高端半导体设备。企业负责人至今还记得项目落地时的“泉州速度”:“从签约到设备进场,只用了178天。政府部门组建了工作专班,提供全程代办服务,用地、用电、用工等问题都帮我们提前想好了。这样的效率,让我们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图为泉州市纪委监委驻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组前往洛江区政务服务中心,监督检查洛江公安分局治安、出入境综合窗口,了解相关行政审批和窗口服务情况。(张九强 摄)
这样的“泉州速度”,既源于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离不开干部担当作为的底气。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泉州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9.9%,高于全国平均13.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122家。“亲清政商关系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泉州市工信局副局长苏凯乐谈道,“通过构建规范透明的政商交往环境,企业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上。”
在安踏的生产车间,各种自动化设备正高速运转。据介绍,近年来安踏自主研发了不少智能制造设备,像行业首创的“5G+九宫格辊筒移载AGV”,裁片配套率提升了60%。在他看来,当企业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解脱出来,省下的精力便自然而然地全部投入到了这样的技术升级与效率革命之中。
老传统的新传承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一场“亲清政商·传承创新”现场教学正在进行。来自全市各行业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围绕“晋江经验”的时代价值展开热烈讨论。
“组织企业家重温‘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历史,就是要弘扬闽商‘清白传家、实业报国’的优良传统。”泉州市工商联主席周少雄说,“我们深入挖掘泉州深厚的海丝文化底蕴,将诚信经营、廉洁从业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这样的文化活动在泉州已成常态。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各类政商对话、清廉讲堂等活动326场,参与企业达3000余家,培育“清廉民企”示范点15个。“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营造‘以清为美、以廉为荣、以亲为要’的营商文化。”周少雄说,“特别是通过选树一批诚信经营、廉洁从业的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崇尚清廉、践行清廉的良好风尚。”
廉洁是底线,更是竞争力;诚信是准则,更是生命力。在恒安集团,“廉洁组织架构图”悬挂在醒目位置。集团党委书记陈发沛介绍,通过完善廉政管理制度,推动采购、供应链、销售费用等环节效率的持续提升。这不是孤例。全市85%的规上企业已建立内部廉洁防控机制。从恒安的采购管理,到柒牌的供应链监督,再到安踏的合规体系,廉洁正从外在要求转化为企业的内生动力。
“清廉,是泉州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好通行证。”周少雄如是说。成效由数字见证:泉州民营经济增加值从千亿元到1.31万亿元的跨越,年均12%的增速,81%的税收贡献,85%的地区生产总值,90%的技术创新成果……这一组组跃动的数字,如同时代的刻度,丈量着发展的步伐,印证着真理的力量。
夜幕降临,晋江两岸灯火璀璨。晋江经验馆前,市民在成就展前驻足。展板上,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深入基层的身影,与今日繁华景象交相辉映。“政商关系是营商环境的风向标,更是高质量发展的试金石。”泉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李占新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亲清政商关系建设,让清廉之风吹遍每个角落。”

晋江桥南片区夜景(王沧海 摄)
清流涤荡,商道昌明;亲清与共,基业长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泉州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正迸发蓬勃生机。在“晋江经验”指引下,泉州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历史,已然照亮前路;未来,正待挥毫书写。泉州这片热土上的亲清故事,是中国故事里亮眼的一篇,而它的下一页,注定更加精彩。
作者:陈杨、胡志顺、尤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