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慰问,老兵亮“廉”心
来源:泉州晚报社 发布时间:2025-10-30 16:03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南安市溪美街道湖新社区的离休楼内,秋日和煦的阳光下,103岁的抗战老兵陈秀久久注视着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叹息般地对家人说:“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陈秀原名丛仁滋,1922年2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户赤贫的雇农家庭。因为贫困,他早早便被迫辍学。19岁时,陈秀到东北安东市老六沟做苦工谋生,因听不懂日语口令,常遭受打骂,还差点被日本人抓走。在反动统治区艰辛谋生的日子里,他目睹了日寇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和同胞的无助绝望,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与日俱增。

在身为中共党员的姐夫车进信的影响下,他毅然走上革命道路。1943年,他被选为民兵团长,投身革命队伍,为了更好地抗战,他依照母亲陈秀英的名字,改名为陈秀。

从抗战到解放战争,他始终冲锋在前,直至南安解放后,便留在南安工作。在革命中,他结识了老乡于秀玲,两人于1950年喜结连理,携手走过了67年的岁月。

1983年,陈秀离休。离休后的陈秀,不改一身正气。92岁那年,他摔了一跤骨折了,把家人吓坏了,在得知他摔倒的原因,大家既无奈,又觉得很符合他一贯的作风——他见社区墙面上张贴了许多“牛皮癣”一样的小广告,看不过去,买了一些漆去刷,刷的时候不慎跌倒。

如今已逾期颐的陈秀,有一头令人羡慕的黑发,仅有些许白发点缀其中,且发量浓密,身体素质也不错。女儿丛丽娜介绍说,除了重听带来的沟通障碍,父亲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尽管年纪渐长,这两年记忆力时好时坏,常常记不住事,但有一件事,陈秀一直牢牢记住——“爱党爱国”,这个信念不仅已经深深镌刻进他的生命中,他也想刻在后辈的心中,“没有党没有人民,就没有我们这一家,要记住中国共产党,记住人民政府。”说起党和人民的伟大,他会高高举起两只手,竖起大拇指,眼神坚定,整张脸都在用力,似乎这样才足够郑重。

采访时,正值南安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前来慰问抗战老战士。陈秀看到桌上的慰问金红包非常高兴,“老小孩老小孩,岳父现在就像孩子一样,喜欢自己的私房钱。”女婿巨金宝笑着说。当陈秀得知这是慰问金后,立刻严肃地跟女儿女婿说:“不能收礼,你们马上退回去!”他误以为记者是送慰问金的人,让记者把钱拿走,“我吃得饱、穿得暖,现在什么都好,这些钱,请你们帮忙拿给群众,为群众做点事。”几次三番,见记者没拿,他想了想,把慰问金拿出来,留下红包壳,拍着胸口说道:“心意我收下了,这些钱,拿去帮群众解决一些困难!”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他再次拿起了红包,看到慰问金的那一刻,他脸上漫出的喜悦仿如第一次看到,令人忍俊不禁,然而下一刻,令人泪目的一幕出现了——他要求退钱的态度也如第一次般坚决,理由也几乎一模一样:“我现在什么都好,这些拿给群众,帮群众解决困难。”

在家人没把红包收起之前,他就这样,又重复了一次,每次的理由都是要把钱拿去为群众办点事。

直至今日,这位百岁老兵仍践行着“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信念,哪怕忘记全世界,他都没有忘记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通讯员:黄宝阳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