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监督进行时丨监督随人“进城” 村民守护“到家”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发布时间:2025-10-22 15:46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5年第20期“全面从严治党·县乡行”专栏刊发报道德化县坚持做深做实基层监督 守护群众切身利益的经验做法

“镇里的工作人员已经跟我联系了,也解释得很清楚。”日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上涌镇进城务工村民卢某在县城的家里,面对回访的上涌镇纪委监察组干部满意地说道。

此前,卢某到位于该县城关的进城党群城市家园咨询时,一句“村里有的村干部没种田,为什么也能领‘粮补’?”引起了接访人员的注意。

卢某提到的“粮补”,其实指的是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是国家财政专项资金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实行补贴的一项扶持政策。上涌镇纪委监察组接到反映后,立即开展核查,发现并查处了个别村干部违规领取“粮补”问题。最终,相关人员受到处理,“粮补”资金也被悉数追回。

“像我们这样常年在县城打工的,一般很少回村里,因为一来一回大半天就没了。”卢某说,“现在直接在城关就能反映问题,太方便了!”

德化县纪检监察干部进企业、社区了解相关情况。 林俊贤/摄

德化,这座以“中国白”陶瓷闻名的闽中山城,地域面积2232平方公里,共有223个村(社区),其中非城区乡镇村(社区)177个。而在它们中,离县城最近的二三十公里,最远的100多公里。

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化县就提出“举全县之力聚城关”,将分散的财力、人力、物力向城关倾斜,实现全县9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城关,产业发展也吸引了大量村民进城务工。如今,德化城区建成区面积达30.8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近27万,城镇化率高达79.47%,县城里集中了超全县三分之二的劳动力、经济总量和税收。

“大城关”战略释放活力的同时,也给监督工作带来新挑战:大量村民进城后,农村“空心化”导致基层监督力量与群众存在空间分离的问题。对进城村民来说,不仅办事、咨询、反映诉求不便,且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也难以保障。对乡镇纪委来说,与进城村民接触少、不熟悉,要了解情况、开展工作较为被动。

同时,广阔的乡镇区域虽地广人稀,却蕴藏着丰富的林木、水能等物产资源。“各村集体管理的‘三资’规模较大,大量上级惠民政策、资金需通过镇村落实。”大铭乡纪委书记、监察组组长康叶芳坦言,“这给乡镇纪委带来了不小的监督压力。”

“监督若不能随人‘进城’,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就有出现‘断链’的可能,服务也就扎不进民心。”德化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直言。为此,该县纪委监委探索构建城乡联动监督服务网,着力打通监督壁垒,将监督送进城、送到村民身边。

城乡联动监督服务网的运行首先体现在机制下沉上。县纪委监委将监督关口前移,建立乡镇纪委书记每月逢8日在进城党群城市家园轮值接访机制。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18个乡镇的纪委书记需要轮流“进城坐班”,面对面受理进城村民关于集体“三资”、惠农补贴、村务公开等问题的咨询与反映。

赤水镇纪委书记、监察组组长叶义旭对此感触颇深:“过去群众有事,城里乡下两头跑费时费力,现在固定时间在这接访,群众方便了,我们也能及时掌握情况。”

监督服务不仅要“等上门”,更要主动“送上门”。

以乡镇纪委书记进城下沉监督为切入点,德化县纪委监委持续开展“纪检监察干部访民情”专项行动,组织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进城走街串巷,到本镇进城村民家里敲门问需,从走访了解中发现问题线索,并送上相关惠民信息。目前该县已实现城区160个综治网格和16个非城区乡镇接访下访全覆盖。

除了面对面接访、走访,该县纪委监委还深化运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通过事前公示、微信群直播等方式,将宅基地审批、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等村民关注的村级重大事项全过程公开,让在外村民也能线上互动,远程查看、参与村里的大小事务。

在城东龙顺陶瓷厂的车间里,工人老叶趁着休息点开了手机里的“国宝村小微权力监督群”,屏幕上正实时直播着国宝村道路提升及周边环境整治美化工程招投标现场画面。

“我们长期在县城,以前村里怎么干、钱怎么花,都只靠听说,像蒙着层纱。现在村里花钱全程‘晒’在群里,要做什么也会在群里征求大家意见。我们在外的人,打开手机就能看见,感觉很踏实!”老叶笑着说。像这样的“监督群”已覆盖全县223个村(社区),入群群众超8.4万人。

以监督群为基础,德化县推广运用“码上巡”二维码畅通进城村民的监督渠道。去年4月,德化县委巡察盖德镇某村期间,巡察组在全村微信群和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小程序发布“码上巡”二维码,随即收到在外村民反映村里财务开支不透明、公开的账目与实际有出入等情况。经过线上线下核实比对后,巡察组发现个别村干部涉嫌以虚构工程等手段侵占村集体资金等问题线索。随后县纪委监委迅速介入,对涉嫌违纪违法的2名村干部采取了留置措施并移送司法机关。

“群众在哪里,监督服务的一线就在哪里。”该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进城”监督,以有力监督守护好群众切身利益,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林素清、尤姝婷)

监督“进城”的背后是人民至上

从“翻山越岭”到“就近反映”,从“人离故土权力悬空”到“家乡事指尖可知、村务决策掌上能议”,这背后是群众在哪里、监督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群众愁盼什么、监督就聚焦解决什么的工作逻辑,是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为解决数万进城务工村民们办事、咨询、反映问题“耗整天、跑断腿”的痛点,县纪委监委创新机制,主动前移监督关口,通过“驻点接访+上门走访”,将监督送“进城”。

当监督追着群众“跑”,纪检监察干部“多跑腿”,群众就“少费心”,民情民意民需便捷直达,不仅缩短了物理距离,也拉近了心灵距离。

机制创新打破空间桎梏,监督脚步紧跟群众轨迹,而数据赋能则让小小的微信群变成进城村民维系乡情、参与治理、监督权力的日常纽带。不管监督手段和方式如何改变,始终聚焦“为民”二字。

在人口奔涌流动的时代,我们坚持“群众在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的工作方法,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监督靶心,通过机制创新破除服务梗阻、数据赋能消除监督死角,切实守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让奋斗者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感受到家乡事有人管、自身权益有保障的踏实与温暖。(德化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  郑杜楼)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