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腐败,他被刻在石碑上“通报曝光”了300多年……
来源:泉州晚报 发布时间:2025-04-21 10:47

核心提示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近年来,泉州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推动全市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其实,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海外交通港口,自唐以来,泉州一直都十分重视营商环境,采取诸多积极措施保障海内外商民权益、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在晋江下游的富美古渡口,有一座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富美宫,2009年,富美宫及其附属文物《奉督抚两院示禁》碑被列入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奉督抚两院示禁》碑立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系清康熙年间晋江县奉督抚两院为保护商民,禁止泉州海关关役违例横征关税而制定。

“通报曝光”海关关役对商民“吃拿卡要”的行为、对关役违法处理结果进行公示、重申各种海关货税标准……《奉督抚两院示禁》碑,既是一方具有权威和永恒效力的官禁碑,是研究清代泉州经济、商贸、税制、律例的重要史料,也是一方体现彼时泉州“优化营商环境碑”。

这方伫立了300多年的石碑,体现了清代泉州政府整顿吏治、惩治腐败的立场和决心。

伫立在古渡口的海丝文物

富美渡口是距离泉州城最近的码头,水路交通便捷,自宋元以来,外来商船可就此登岸贸易,泉舶可就此入海泛洋。

因渡口而得名的富美宫,距今已有近500多年的历史,主要供奉的是西汉时期一位很有名的大臣萧望之(老百姓常叫他萧王爷或白鬃公),同时庙里还祭拜 “文武尊王”以及另外二十四位负责不同事务的“司王爷”。富美宫影响力非常大,遍及福建省南部、台湾省,甚至东南亚各国。

从富美宫出发,沿着防洪堤走200米左右,距离顺济桥几十米,就是泉州“清富美海关遗址”,这里如今的地名还是“海关口”。根据《泉州府志》记载,1683年康熙皇帝统一台湾后,大将军施琅向朝廷申请设立海关机构。这个海关专门管理福建地区的进出口贸易税收,当时规定所有跨省做生意的商船、或者要出海到外国的商船,进出港口时都要向政府缴税。这个机构最初叫“泉州府税口”,即税收点,共有南门外口馆等10所。

碑刻位于清富美海关遗址

旧海关遗址旁立着一方大石碑,就是《奉督抚两院示禁》碑。该碑立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花岗岩质,高3.20米、宽1.28米、厚0.26米,碑座高0.65米,保存完好。碑额、文为楷书。

《奉督抚两院示禁碑》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古代官府颁布的禁示碑,碑额常有“勒石永禁”“奉宪禁碑”“奉宪勒石”字样,意思是奉了朝廷或上级的意思,自勒碑后凡违禁之事一律禁绝。

这里是总海关,管辖清代泉州府的所有海关口,在此以“勒石永禁”的方式,表达彼时整顿吏治、惩治腐败的立场和决心。

将反腐行为刻在石头上“通报曝光”

《奉督抚两院示禁》碑其实是一份石质的告示,旨在打击泉州海关税役私自对出入关口的渔船、商船及其货物征收私礼陋规事,重申严禁海关关役横征关税。

奉督抚两院指的是,彼时的泉州府晋江县知县奉闽浙总督及福建巡抚批示而颁布的禁令。碑文刻字700余字,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晋江县决定示禁前各级政府的公文往来,主要说明立碑示禁的原委和效力;第二部分是具体的示禁内容,阐明对违法官吏的处罚结果,重申商船货物要按例抽税,不得额外加派;第三部分将当时多征的名目及按规定应该收取的资费标准(存粮、布、绸等多种)一一列明,以便商民监督。

根据碑文,关役林全违反户部颁布的规则,违法多征收商人的税费,经陈万兴等近10个商人、商号指控,官府查明证实,将林全收官后革职放,并且令晋江县将此事刻碑示众。官府在严惩林全的同时指出,若此类违法征税的陋规不彻底废止,今后官吏必定重蹈覆辙,“恐将来把口关役复萌故习,仍然横征。”为此专门立碑,永久禁止此类行为。

碑文重申,今后“凡有客商运货到关输税,悉照部颁则例开载征收,毋得以正税之外,复加苛索私礼规例。”不得在正税之外再苛求私利规约,并强调如果关役仍然敢于舞弊,允许受害商民到衙门举报,“倘把口关役仍然藉端拦截需索、掯留客货者,许被害客商民赴辕呈控提拿,按律究治。”

为了让商民明确商船、货物具体缴纳税费的标准,最后一部分详细列出了哪些是不需要缴纳的私礼陋规,及需要征收的具体条款,同时再次强调,今后“加有关役骗索刁难阻挠,许尔等呈控,以便申详拿究。”对于索贿、刁难等行为,允许商民举报、将严厉处理。

多方石刻体现政府保护营商决心

封建官吏盘剥百姓很常见,但泉州这起案件中,经商人举报后,官府不仅严惩涉事官吏,还立碑公示禁令,让商户监督。这体现了清代泉州官府用法规保护商业环境的治理思路。

据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陈鹏鹏介绍,除了这方示禁碑,旧海关口遗址旁还发现了康熙五十九年所立的《奉院宪勒石永禁碑》,该碑是关于奉院宪勒石禁止勒索杉商担钱及销单钱,并重申货税等有关事项。这方示禁碑高2.4米,宽0.8米,厚0.17米,现存放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保存完好。

示禁碑所在的位置,如今的地名仍为海关口。

此外,还有同治十一年所立的《奉宪富美渡头碑》、嘉庆十四年所立的《奉宪示禁碑》等多方示禁碑,这些石刻旨在革弊除害,恢复市场秩序,都体现了地方政府对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视与努力,是地方政府公正廉洁、保护营商的证明。

勒石示禁的时间,距今已有300余年,鉴古知今,这些珍贵的文物,对于我们当前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依法行政、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都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记者:黄宝阳

通讯员:叶俊伟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