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实责任守护历史文脉 “世遗之城”焕新颜
“一条中山路,半部泉州史。作为现存最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这里每一幢骑楼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今年的暑期,对57岁的泉州人老洪来说格外充实。
一年前,“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在福建省泉州市,“游世遗、逛古城”成为许多市民游客的首选。作为泉州古城志愿讲解员,老洪带着各地游客漫步泉州,品味古城的蜕变新生。“最大的变化就是整洁规范安全了。经过多年修缮,这条街又火起来了。”
中山路是泉州开展旧城改造、推行历史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重点路段。十年前,这里的修缮改造工作一度遭遇难题。
“由于历史原因,资产清算移交不清晰,古城不少国有资产被占用或闲置,不仅阻碍旧城改造的推进,也存在风险隐患。”泉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项目进展滞后,中山路部分年久失修的骑楼变成危楼,出现墙皮脱落、屋顶坍塌等情况,影响道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街区的历史风貌,电路老化、线路乱拉等问题,也给老街带来重大安全隐患,给居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动党中央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决策部署落实落细,泉州市纪委监委将遗产保护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
2016年,针对巡察发现的古城资产被占用、改造推进缓慢等情况,泉州市纪委监委开出“诊断书”,并在清产核资工作中全程跟进监督。
“通过核查不动产登记信息、向社会公开发布申报通知等方式,我们对所有资产逐一摸底,同时开展公职人员及亲属非法占用资产情况的自查,对极个别阻碍清产工作的公职人员开展谈话函询。”泉州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围绕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强化政治监督,持续跟进,有效推动了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妥善处置产权不清、违规占用、私搭乱建等历史顽疾。
“清点好的古城资产被移交到文旅部门统一管理后,我们及时联合泉州文旅集团纪委,通过‘室企联动’监督模式,跟踪推进古城改造、业态升级。”泉州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老街焕发出新生机,监督也持续深入。近年来,泉州市纪委监委加强建章立制,将监管不力、执法不严,侵占、挪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等问题列为监督重点。开展专项监督工作,派出监督组直插现场、直奔一线……如今,当地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压紧压实属地各级党委政府与文旅等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监督探头延伸到文化遗产保护一线。
今天,走在泉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沿街的历史建筑体现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传统与当下遇见的活力处处可见。
“不仅是中山路,还有市舶司、天后宫、洛阳桥,越来越多年轻人到这里打卡,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更便利。走在这里就像走在现代与历史的交汇点。”徜徉于泉州古城街巷,老洪与游客共同感受“活在”市井中的遗产。(李正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