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在泉州为官的外地人士,亦有几位给泉州士民留下深刻印象,甚至直到今日,泉州百姓依然颇为感念,这些人或廉洁奉公,或政绩卓著,因而得到泉州百姓的赞誉。曾任惠安县令的叶春及,就是较为突出的人物。
惠安科山莲花峰叶春及须发冢和他自题的《须发铭》石刻
叶春及,字化甫,号石洞,广东惠州归善县人,生于嘉靖十一年(1532)。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人。隆庆初年,授闽清县教谕。隆庆四年(1570),升任惠安知县。万历二年(1574),西迁四川知宾州,以病辞官。万历十九年(1591),出任湖北郧阳府同知,后迁户部员外郎,转任郎中。
叶春及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家风熏陶。父亲是个博学多才的儒士,品行端正,气节高洁,从小教授叶春及《古文尚书》《诗》及宋儒经典,灌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修身济世思想,勉励“从事圣贤之学”。母亲亦知书识礼,自小教诲“欲生益于时,死传于后”。这对叶春及早年思想的形成无疑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小即以圣贤自期,颇有抱负,勤奋自励。
按《广东通志》载,叶春及乡试中举后,被派往福建闽清县担任教谕。赴任第二年,隆庆二年(1568),目睹社会弊政深重,忧心忡忡,挥笔写了篇奏疏,洋洋三万言,呈送给朝廷,痛陈时政,要求皇帝及掌政大臣能够引起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革弊兴利,匡世济民,内容涉及民生问题、士子学风问题、朝廷的财政问题、官场风气问题,以至治国理政的基本指导思想问题,主要为五个方面:一是端治本,二是正士习,三是纠官邪,四是安民生,五是足国用。一个小小的教谕,竟不顾自己人微言轻,敢于直指朝政,朝中诸大臣深为赞叹,奏疏在京城广为流传。这件事也反映出,叶春及刚步入仕途,就很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理想抱负。
试剑石刻,叶春及在此留诗:“片石春风里,苍苔覆绿云。莲花山下吏,何日不逢君。宝剑千金重,提携幽燕客。谓言非莫邪,视此山下石。”
叶春及任闽清教谕四年后,因颇有政绩,得以升任泉州惠安知县,前后任职五年,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体恤黎民疾苦,勤政为民,举措甚多,做了不少实事好事,尤其是革除宿弊,平均徭役,减少苛捐杂税,抑制寺观大量占田,发展文化教育,大力移风易俗等。因政绩斐然,被《惠安县志》列为名宦,称赞任职期间,“采风谣,询疾苦,清宿弊,均徭役,毁淫祠,开鸤鸠坝以通水利,减入寺田租,定官催征纳规则”,忙得不亦乐乎。叶春及在任上“五年邑大治”,使贫穷落后的惠安各方面的面貌都有很大改观。
清廉为官是叶春及任职惠安的突出表现。按史书载,叶春及到惠安上任,“匹马入境,出入单骑,从者两三人,不知其为令也”。就是说,无论是来惠安上任,或者是在任职期间,始终非常低调,不摆官谱,不讲排场,不劳民伤财,没有前呼后拥,没有鸣锣开道,没有显赫官威,这在以官威治民的封建社会,绝对算得上是个另类!上任伊始,他便贴出三张告示:一是“止迎”,禁止各种迎来送往;二是“禁供俱”,不享受特殊照顾;三是“偿舆马价”,不假公济私掠取百姓钱财。任上几年,始终持守这三条准则。
叶春及任职惠安期间,廉洁奉公,光明磊落,不仅洁身自好,而且,从不假公济私,媚附当时官场中的污浊之风。据载,当时有位京城要员过境惠安,不见知县前来接驾,远迎恭候,心里已经非常不爽。准备晚宿惠安,叶春及又以朝廷规定,太阳未下山不宜住宿为由,予以拒绝。隆庆六年(1572),顶头上司泉州知府丁少鹤,准备进京述职,暗示各县饯行,并帮凑差旅费,实际上是借机捞取钱财。叶春及也晓得这种官场潜规则,却并不附和。结果,丁大人上京后,竟然找了个机会,告了叶春及一状。御史刘良弼出于关心,婉言劝告叶春及要“识时务”。但叶春及凛然道:“中庸,职不能也。”也正因此,《明诗综》作者朱彝尊知其事迹,深受感动,为之作赞曰:“强项甚矣!”就是说,这是位硬汉子,脾气倔强,腰杆挺得很直,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秉持这种性情,自然也就无所畏惧了!
《惠安政书》
叶春及惠安任职,殚精竭虑,励精图治,面貌焕然改观。公务之余,耗时三年多编纂了一部很有特色的《惠安政书》,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县长施政笔记。这部体裁别致的地方志书,全书五卷,分为十二篇,包括图籍问、地理考、版籍考、乡约篇、里社篇、社学篇、保甲篇等,附有全县三十四都地图计二十九幅,各种统计图表一百七十九张。地图方面,既有全县总图、公署邑治,又有各都详细标示:方位、疆域、司所、里铺、乡聚、山丘、河流、岛屿、港澳、城堡、要塞、道里、桥梁、社稷、厉坛等图。至于统计图表,则对当时全县各都的地名、户口、田地、山林、渔盐、粮赋、税钞等有关数字都有翔实记载。这也是叶春及留给惠安的重要遗产。《惠安县志》高度赞赏:“纤悉曲尽,八郡传以为式。”
《惠安政书》有全县34都的民情图表和29幅地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地图上绘制出图例的地方志。
叶春及惠安为官,政绩斐然,五年任满,却依然非常清贫,“惟蔽衣一筐”,感人至深。离开惠安时,惠安士民依依不舍,恭送出境者竟达上千人。当时惠安县城仅千把人,全县总人口也仅三万多人,可见百姓对他的爱戴。《惠安县志》载:“吾邑祠于斋宫,以报其德,又勒令纪绩于南北郊。”就是说,惠安士民深深感念他的惠政,故为他建祠立碑,永记其德。此外,又在县城名胜风景科山莲花峰麓为之建衣冠冢,永世纪念。
以叶春及廉政故事为题材,编排的廉政家风木偶剧《问钗》剧照。
叶春及离开惠安后,西迁四川宾州任知州,因身体有病,请辞官职,结果忤逆了当权者,被削籍回乡,归隐罗浮十余年,筑庵自居。身处僻壤,心忧国事,记挂苍生。读书论道,著述不辍。几年间,完成了《石洞集》,并帮助编修《肇庆志》《顺德志》《永安志》等方志。万历十九年(1591),艾穆为佥都御史,巡抚四川,赏识叶春及品格才能,举荐擢升湖北郧阳府同知。后迁户部员外郎,转任郎中,监税重阳门。万历二十三年(1595),病逝于任上。事迹被载入《明史》,传文附于《明史艾穆传》之后,得到甚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