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荣门第须行善,要好儿孙必读书。”这是我老家房子厅堂墙壁上的一副楷书对联,是爷爷题写的,也是我们家的家训。爷爷名叫邱天章,今年八十一岁,是石狮当地有名的书法家。
图为爷爷在书写书法作品
1942年,爷爷出生在石狮市东埔村的一个贫穷渔民家庭,当时,我们家族好几代人都没有一个识字的。在爷爷8岁时,太爷爷由于常年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去世了,临终前,他再三嘱咐一定要让爷爷读书。遵照太爷爷的遗愿,全家省吃俭用,全力供爷爷上学。
在那个温饱都没有着落的年代,家里只有一盏油灯,晚上一家人的生产生活全靠它。太奶奶需要做一些针线活补贴家用,伯祖父们也要修补渔具为第二天出海打渔做准备。为了学习,爷爷经常跟太奶奶、伯祖父们“争夺”这盏油灯的微弱光线。但这也阻止不了爷爷对学习的热爱,他充分利用家人使用油灯的间隙进行学习,或者利用黄昏最后的光亮。在这样的努力下,爷爷的学习成绩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
当时,小学开设了书法课程。爷爷在书法艺术上表现出良好的天赋,书法作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并贴在教室墙上给同学们作示范。在老师的谆谆教诲和不断鼓励下,爷爷喜欢上了书法。可是没有足够的纸笔用来练习书法怎么办呢?每天放学后,他利用在海边防风林中捡柴火的间隙,就地取材,以甘蔗竿尾为笔、沙滩作纸,有时候写得太投入忘了回家,直到太奶奶来催,免不了挨一顿揍。“今踏新堤忆旧堤,曾经滩上练书迷。蔗竿作笔沙当纸,几度晨昏作鹭栖。”爷爷晚年时创作的这首诗,便是用来回忆这段往事的。
然而,在他就读初中二年级时,因家里经济条件实在无法支撑继续求学,无奈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课堂。这让好学的爷爷一生都无法释怀,“后来我那些同学有的成为大学教授,有的走上从政的道路服务一方,但当时我的学习成绩都比他们好。”如今爷爷还会时常感叹。
后来,爷爷经历多个岗位,曾任村里文书、民校校长、农村信用社主任,无论在哪,爷爷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丝毫未减,笔耕不辍,即便是最困难的时期也不曾懈怠。他深研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张迁碑的隶书、翁方刚的“宝鼎歌”隶书帖,他深知,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欲求一艺之成,须尽毕生之力。因此,他研习不懈,终有所获,逐渐在各种书法比赛和展览中崭露头角。
图为爷爷的书法作品
爷爷编撰及书写的对联注重传统平仄韵律,融入时代精神,风格独树一帜,深受人们的喜爱,向他求联的人络绎不绝,十里八村新居门楹、楼匾很多都留有他璀璨的笔花。
大家评价爷爷的笔法规整、浑厚端庄,尤其是楷书和隶书,古朴隽逸、严谨端秀,在传统的技法上,博采众长、开拓创新,独具个人的气质与手法。俗话道,字如其人,爷爷的字,如同他的为人一般:传统、低调、谦恭、忠厚。得益于从小良好家风家训的熏陶和培育,他如今才能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书法家。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正是在爷爷的影响下,我们家族对读书格外重视,太爷爷的后辈子孙中,有10人成为了大学生。他常告诫我们,要将家风家训好好地传承下去。如今,爷爷虽年已八旬,但是身体还很硬朗,仍然不断研究诗词,创作书法作品,无偿为当地的小学生教授书法,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
来源:洛江区纪委监委
文:洛江区纪委监委驻区财政局纪检监察组干事(驻河市镇白洋村第一书记) 邱汉卿
编辑:杨璐璐
校对:吕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