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泉州市洛阳古桥上,傍晚的古桥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与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洛阳桥横跨泉州洛江区和泉州台商投资区两地,有“海内第一桥”的美称,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建造。蔡襄两知泉州,在任期间,大力整肃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使泉州政风大为好转,并主建洛阳桥,让天堑变通途,造福一方,深得百姓爱戴。为纪念蔡襄的功绩,当地百姓自发捐资,在洛阳桥不远处(今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为其建“蔡忠惠公祠”,在洛阳桥头(今洛阳镇万安村)建造一尊蔡襄石雕像。
蔡襄石像矗立于洛阳桥头,已成为洛阳桥的标志物之一。
书法正身心,谏诤尽职守
在中国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说。从书法风格上,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所谓字如其人,蔡襄留世可见的书法作品可见他写字偏规矩楷字,以正身心,足见其操行品德之本性所在。
蔡襄在仕宦生涯中,无论担任哪一官职,无不善尽职守。他长期担任监察御史,在行使职责时从不畏首畏尾,提出“台谏合一”,并将谏诤范围扩大到百官,力倡改革,完善谏诤。
宋景祐三年(1036年),蔡襄任西京留守推官时,范仲淹针对时弊上《百官图》,指责当朝宰相,因此遭设计被贬,为他鸣不平的余靖、尹洙、欧阳修接连被贬。而监察官高若讷不履行职责,是非颠倒,让蔡襄义愤填膺。为此,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五首,称颂范仲淹等人为贤者,斥监察官高若讷为不肖。庆历三年,蔡襄被补点为谏官后,上疏《乞罢吕夷简商量军国事》,列出宰相七大罪状,身为谏官,无畏强权,敢于正面揭发,逼得宰相不得不放弃实权。
蔡襄在朝任职期间,尽管朝官难当,但他“忠言谠论,犯颜廷争,以进贤才,退不肖,伸国威,执治法为主”,可谓尽忠职守。据《端明蔡公》记载,蔡襄在治理京师时,擅长“侦破奸伪、揭发隐情,使为吏者不敢欺瞒”。他在《废贪赃》中所云:“廉吏民之表。至于凭恃官威,因缘为奸,求取赃贿,以曲为直,上负朝廷之用,下为百姓之害:是其心岂复有所畏哉?古之圣明之主所深恶之也。”可见他深知为官廉洁之要务。
蔡襄祠,亦名“蔡忠惠公祠”,坐落于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纵观整座蔡襄祠,既没有金碧辉煌的琉璃砖瓦,也没有气派宏伟的规模,简单古朴,一如蔡襄为官清廉、洁身自好的一生。
以民生为本,守清廉为业
蔡襄到地方任职,不改初衷,勤政勤勉,不仅“广植树”“兴水利”“建大桥”“减税赈灾”等,还针砭时弊,倡导新风,深得民心。
庆历六年(1046年)秋,蔡襄改任福建路转运使。期间,蔡襄见百姓患病不就医而向巫觋求拜,多为蛊毒所害。于是,他撰写《圣惠方后序》,刊刻于碑,劝病者就医治疗,并采取措施,取缔巫觋。之后任福州知府时,见社会风气欠佳,婚丧喜庆,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严重,百姓不堪重负。蔡襄撰写了《五戒文》《戒山头斋会碑》《教民十六事碑》等,作为法令颁布,减轻百姓负担。
1058年7月,蔡襄第二次知泉州,正遇到洛阳江万安渡石桥因技术难题和资金不足而停工。他在抓政风好转时,立即将万安桥复工摆上议事日程。一方面深入现场调研,集思广益,解决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在其母亲支持下,把他家仅有的地田“捐出一百六十石助役”为建桥筹措经费。在蔡襄率众努力下,1059年12月,我国第一座跨海巨型石梁桥——万安桥(今洛阳桥)讫工,百姓从此免去渡江的危险。
万安桥建造前后长达6年8个月的时间,蔡襄深知建成不易,亲自撰写《万安渡石桥记》,刻碑立在左岸。撰文时,蔡襄忽略自已的功绩,赞颂主事者,注重账目公开。
《万安渡石桥记》由蔡襄亲自撰书,分刻在蔡襄祠中厅的两块碑石上,其文章、书法、刻工被誉为“三绝”,展现了蔡襄的家国情怀、廉政精神和为民意识。
家训成家风,忠孝传千秋
蔡襄著有家训《论忠孝》:“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他认为,悉心侍奉父母叫做“孝道”,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之一;为人中正厚道、为官忠于职守称为“忠”,这是做人的大义所在。
据史料记载,蔡襄奉母至孝,曾奉敕书《孝经》,书成奏御,仁宗大喜,亲用飞白大书“君谟”二字赐给蔡襄,还说:“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特地赐冠帔给在京的蔡母卢氏。蔡襄由一个农家子登上台阁,对父母的奉养数十年如一日,孜孜拳拳,欢颜礼敬,不敢怠慢。宋英宗年间,蔡襄任三司使,其母已八十七岁高龄,多病缠身。蔡襄为了照顾母亲,甚至顾不得皇帝的误解,在公务繁忙时,十日竟请了四五日之多,只为在母亲身边侍奉汤药。
推崇忠孝,蔡襄身体力行,从而留下忠孝家训,终成蔡氏家风,代代相传。蔡襄家族子孙后裔在宋代近200年的八代传承中,英才辈出,除了22名进士外,还有76人出自叙荫、封赠、举荐的各级官员,尤其是从家族的第3代至第7代先后有10人任过知州(知府、知军),其家族也被誉称为“五世十知州”。
蔡襄祠内的两侧走廊,立有许多古往今来名人歌颂蔡襄修桥的功绩,以及洛阳桥为百姓带来益处的石碑。
人物简介
蔡襄(1012-1067),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以其“一身藏正气,两袖重清风”的作为,为后人所称道,为官三十六个春秋,公正清廉、不徇私情,被誉为“庆历名臣”,体恤民情、崇尚孝道,深为后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