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为学 为人 为官——李光地家规、家训及当代启示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08-31 10:37

李光地塑像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人,清朝名臣、著名理学家。历任翰林编修、内阁学士、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

康熙评价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雍正的《谕祭文》中对其亦有“学问优长,持身端恪”“卓然一代之完人”的赞誉之词。

作为汉臣,李光地能得到清廷如此倚重,除了他卓越的才能,更源于他的为人为官清廉谨慎、谦卑约束。

李光地亲笔诗作

“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在李光地故居新衙大厝的厅堂里,4幅李光地的亲笔诗作高高悬挂,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这是李光地一生清廉为官、勤政爱民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激励着后人要像他一样,心如明镜、志向高远、奋力拼搏,为国家多做贡献。

李光地故居前的犭贪

在湖头镇李光地故居前,立有一座动物雕像,名为犭贪,犭贪生性贪婪。这只犭贪的首部与身体最初是断开的,李光地把断首的犭贪放在门口,用以告诫后裔:为官若贪,便会“掉脑袋”、“身首分离”。

李光地撰写的家规家训

李光地深知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家族教育密不可分,晚年,他以自己官宦仕途、为人处世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代圣贤的道德教诲及行为示范,亲自拟定家训族规,包括《家训·谕儿》、《诫家后文》、《本族公约》等。

勤学、修身、尊贤、守法是李光地家规家训的要旨。

《家训·谕儿》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这是《家训·谕儿》的第一段话,李光地以此告诫家族子孙要勤读多记。

李光地在《家训·谕儿》中引录韩愈《讲学解》中的话,“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指出读书应当“提其要”“钩其玄”。

李光地家规家风入选《中国家规》

“读书最怕是无疑”。李光地指出读书要善于独立思考,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他“专勤好学,博洽多闻”,强调读书要细,所谓“读书字字挑剔,是孔子正派”,“孔子读书,直是字字不放过”。他曾经批评王阳明读书不细,指出“明代人读书不细,大害事”,“明朝人学问、事功都不透,想是读书不专之过”。

家训讲堂

“读书须要融洽,不然撑肠拄肚,便为害”。李光地主张读书要融会贯通,学思并举,读书如果学而不思,“不过是愚庸书生”,“其弊至不可言”;若思而不学,“便有高明才智一流往而不返,就偏僻一路生出许多见解,自许独得,开教说法,其弊无穷”。

李光地读书的榕村书屋——贤良祠

李光地还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人若闲散度日,过后未免悔恨,惟用工读书,便心无不安处。”他还认为读书使人快乐,所谓“惟有读书以自乐”。

《诫家后文》

李光地重德修业,反对“惟利是视”。他反复给自己的家族成员讲“后世子孙有德易以王,无德易以亡”的道理,指出“德”对家族及家庭成员发展的重要意义。李光地在《诫家后文》及《榕村语录》中告知后辈要懂得先祖“起家艰难”,要求他们“收敛约束,和顺谦卑”,不可“侮老犯上”“贪利夺食”,强调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

李光地在《诫家后文》中说:“吾生七十年间,所阅乡邦旧家、朝著显籍者多矣!荣华枯陨,曾不须臾。”他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及宦海风云的人生经验告诫后人:荣华富贵、兴衰存亡不过是片刻之事。一个家族要想长期兴旺,必须严格约束自己,做到“孝友勤劳”;

省内首个按照国家规范标准建造的镇级博物馆——阆湖博物馆

“夫世无百年全盛之家,人无数十年平夷之运,兴衰之极,存乎其人”,这句旨在告诉后代,家族的兴衰存亡都取决于自己,切勿贪图享乐、为所欲为;

“譬诸花木,不冲寒犯,则其根可护;譬诸炉炎,不当风扬之,则火可缩”。李光地用生动的比喻,告诫家族子孙不能张狂外露、不能处处抢占风头,收敛一点、低调一点,修身立德,才能保全家族,实现长久持续发展;

“吾等老成尚在,决不尔容,况乎不类子弟,每藉吾形似以犯法理。尔不为吾顾名节,吾岂为尔爱性命,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此条家训则严厉告诫后代子孙应守正笃行,不能借着他的名义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要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遵纪守法。

李氏家庙

李光地家训由小而大,由读书为人到家族规范,从道德修养到遵纪守法,均一一交代,对时人有良好借鉴意义。据记载,明清时期,湖头镇曾出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科举盛况,先后出现1位宰相、4位总兵、99位举人,入仕100多人。

历经300多年传承,一代完人李光地的家训族规,已演变成湖头乃至安溪一种精神文化,影响当地人的一言一行,彰显家训族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长久魅力。  

供稿|安溪县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