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成立“福盟”组织 开展革命斗争
来源:泉州网 发布时间:2021-04-14 09:22
张强(1918~1949年),原名秀锦,又名醒亚,泉州惠安县洛阳镇(今属泉州台商投资区)石任村人。早年接受抗日救国教育,积极参加抗日游击斗争。1945年,经介绍进入苏北解放区学习,后经批准成为中共特别党员,进入福建进行统战、策反等工作。1948年在香港组建“福建人民自救同盟”(简称“福盟”),为争取早日解放福建而奋斗。1949年,在安溪、永春、德化和大田等地开辟游击区,开展武装斗争。由于当时斗争环境复杂,1949年5月不幸牺牲,年仅31岁。

人物简介

张强(1918~1949年),原名秀锦,又名醒亚,泉州惠安县洛阳镇(今属泉州台商投资区)石任村人。早年接受抗日救国教育,积极参加抗日游击斗争。1945年,经介绍进入苏北解放区学习,后经批准成为中共特别党员,进入福建进行统战、策反等工作。

1948年在香港组建“福建人民自救同盟”(简称“福盟”),为争取早日解放福建而奋斗。1949年,在安溪、永春、德化和大田等地开辟游击区,开展武装斗争。由于当时斗争环境复杂,1949年5月不幸牺牲,年仅31岁。

□记者 吴拏云 实习生 陈榆萍 文/图

张强之墓位于今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内

张强,1918年6月生于惠安县洛阳镇(今属泉州台商投资区)石任村一贫农家庭。父母早殁,兄弟三人,张强最幼,靠长辈抚养成人。年少时,初进私塾,继入新生小学,后随嫂迁居厦门鼓浪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强在厦门参加《黎明》周报的抗日宣传活动。1932年淞沪会战后,张强被举荐前往上海参加马列主义学习班。学习结束后,恰遇抗日救国会在厦门成立,张强追随该组织进行抗日活动。在支持平潭的抗日游击斗争中,张强承担联络员任务,经受血与火的锻炼。

1934年,张强转入泉州晦鸣中学读书,组织“抗日剧社”,进行抗日宣传演出。1935年冬,他在家乡新生小学任教时,创办《小拳头》刊物宣传抗日救国。1937年,在晋江沙峰小学任教时,兼任厦门《抗日新闻社》记者。

1938年夏,张强、庄毓英等人前往湖南临澧抗日特种训练班受训。入校后方知是国民党军统特务训练班。几经周折,转入衡阳抗日游击训练班受训。结业后,张强被国民党委任为第三战区少校参谋。因多次违抗调令,张强受国民党军统当局通缉,1940年被囚禁在福州。在牢中,他为《东南日报》撰写《再论福建抗战前途与任务》等近20篇评论文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强获释出狱。旋即与友人合作,武装袭击小龟屿的汉奸武装,不久返回惠安獭窟岛,组织渔民武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张强经上海投奔苏北解放区,后经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由建设大学调到华中分局联络部作为特派员分配到福建工作。其间,张强与第九队政治指导员朱文鉴相爱并结婚。组织派他们两人共同外出执行任务,主要从事情报、策反和组织武装斗争等工作。1946年6月,他俩前往上海,适逢内战爆发,长江交通断绝。朱文鉴暂留上海,设法与组织联络。是年秋天,张强从上海到厦门,辗转回到惠安、南安和晋北一带,先后组织起“新民主主义同志会”“正义社”,团结各界知名人士。继又建立“生活促进会”“新民主主义读书会”,为敌后游击区培养骨干分子。

1947年夏,朱文鉴从上海到惠安,后与张强前往香港与新华分社取得联系。1948年5月,张强、陈盛智等人在香港成立“福建人民自救同盟”(简称“福盟”),联络闽南籍在香港的部分国民党中上层人物,进行策反。随后返回福建,进行组织准备,在农村扩建游击区,开展反“三征”和减租减息斗争;在城镇争取开明绅士,策动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投诚,为迎接解放大军南下、早日解放福建作准备。12月,张强抵达厦门后即召开会议,拟在安溪、永春、德化、大田等地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政权,会议还决定成立“福建人民军”。

1949年1月,张强抵达安溪三洋杨玉霜家,经杨介绍与王新整接触,双方协议建立合作关系。王新整、朱文鉴在永春坑仔口召开会议,共商建立中共安(溪)永(春)德(化)临工委,负责指导安溪、永春、德化等地斗争。王新整离开后,朱文鉴、张强组织“抗征会”,开展对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策反工作,4月,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加强永(春)德(化)大(田)地区工作领导,由于当时斗争环境复杂,1949年5月,张强不幸牺牲,年仅31岁。

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强为革命烈士,颁发革命烈士证书。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烈士故乡惠安为张强修建墓园,并以惠安县人民委员会的名义为其竖碑,以示纪念。

【责任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