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先驱王荷波:“绝不能走与我相反的道路”
来源:福建纪检监察 发布时间:2021-03-26 15:53

熠熠烛光,点燃希望

荧荧之火,亦可燎原

无论时光怎么飞逝

初心的光芒都永不黯淡

那些在革命征途上留下的红色印记

都是前行路上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

今天,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认真品读这一样老物件,了解其制作者——对工人运动、革命斗争和纪检监察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福州籍烈士王荷波波澜壮阔的一生,感悟初心使命,锤炼党性修养,汲取前行力量。

在南京浦镇机厂工作时,王荷波曾亲手打磨制作一个手工烛台。这个烛台伴随他学习和阅读进步书籍,为他领导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伴随他走入工人中间,与工友们交心谈心,和他们建立牢固的阶级感情;伴随他传递进步思想、燃起革命意识、传播革命的种子,用烛光点亮工友们的心灯。


人物卡片

王荷波(1882年—1927年),原名王灼华,福建福州人,192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首任主席。

 子夜时分,南京浦镇机厂的工人们都进入了梦乡。

“大家仔细核对一下这个月的账目,看看有哪些遗漏的地方?我们一起来商量要怎样做才更好。”一天,天色已晚,结束了夜校学习的工会会长王荷波不辞辛劳,召集工会有关代表讨论会费开支情况。在工会办公地,他将蜡烛点亮,插在了随身携带的烛台上。

夜幕深浓,一灯如豆。然而,微弱的烛光将王荷波和大伙儿认真工作的身影映照得那么清晰。

那是在1916年夏天,王荷波辗转来到了华东地区,考入了浦镇机厂当钳工,在工友当中有很高威望。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王荷波开始接触新思想、新思潮,五四运动爆发后,他选择了投身工人运动。

为了让自己跟上时代潮流,在工余间隙,他利用浦镇机厂的边角废料亲手打磨制造了一个便于拆卸携带的烛台。借着烛光,王荷波潜心研读流传于南京的《劳动界》《劳动音》《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他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斗争才能求得解放!

烛光引路,思想进步。烛台成了王荷波最忠实的“伙伴”。他白天干活,晚上组织工人运动,回到家里已很晚,还在烛光下努力读书看报。他关注国际国内时政大事,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追随者。烛光下,王荷波和工友们述心声、拉家常、讲道理,倡导工人们团结起来,翻身求解放。

丝丝烛光,架起了王荷波和工人之间的“连心桥”。1921年,浦镇机厂正式成立中华工会。王荷波借着烛光动情地对工人们说:“不论多大的困难,依靠工人兄弟,都能得到解决。”

第二年,王荷波组织筹建津浦铁路总工会,并组建南京地区第一个党小组。他常常对工人们说:“一个人有什么本事?大伙儿团结力量大。我们铁路工人、全国工人都要团结起来,就能推倒压在我们头上的大山。”

缕缕烛光,折射出王荷波作为革命时期的领导干部和工人群众之间感人至深的鱼水情。他出身工人、服务工人、依靠工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宣传工人运动理论,启发和引导工人们走向觉醒,起来反抗。

1923年2月6日夜,在烛光下,王荷波组织召开了党(团)组织秘密会议。会上,他痛陈军阀吴佩孚破坏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的经过和情况,以及南京港务处长吴梦兰开除工人李金台的事件,决定发动“两浦”工人再次举行大罢工,有力声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在党的培养下,王荷波慢慢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和党的早期领导人。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此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经过公开选举,王荷波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1927年10月18日,由于叛徒告密,王荷波在北京被捕。11月11日深夜,他被反动军警杀害。临难前,王荷波为其后代子女留下遗训“绝不能走与我相反的道路”。

王荷波以铁肩铸就担当,以热血书写忠诚,为革命事业付出了青春和生命。斯人已去,精神不朽。这件见证王荷波投身工运事业和革命斗争的烛台成为党员群众抚今追昔、重温革命历史、接受精神洗礼的重要红色记忆。

这个手工烛台可上下拆卸为三个部分:底座是一个三角形,底边为8cm、两边边长为6cm;顶端是一个用来插蜡烛的圆盘,外直径3cm,内直径2cm;连接底座和圆盘端的是一根大约2.5cm高的圆柱。

睹物思人,透过烛台,我们仿佛又回到那段峥嵘岁月,感受到革命先烈执着奋斗的坚定信念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如今,王荷波的感人事迹已成为新时代引导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政治本色的鲜活教材。他的革命精神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实干笃定前行,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供稿 | 福州市马尾区纪委监委、马尾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潮江楼廉政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