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敢教日月换新天
来源:泉州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1-03-12 17:19

2021年的开春,聚焦扶贫主题的电视剧《山海情》火了。

《山海情》深度聚焦脱贫攻坚这个国之工程,讲述东西对口协作扶贫国家战略实施的故事。全剧将具有“山”特质的宁夏和“海”内涵的福建融为一体,通过将“干沙滩”蜕变成“金沙滩”,让我们得以感受大国担当之范、干部奉献之心和人民拥戴之情,也让我们看到中国人骨子里那种战天斗地脱贫攻坚的决心意志,直抵人心,直戳泪点,叫人不触动不掉泪都不行。

《山海情》展现真实的中国农村发展,还原真实的脱贫攻坚进程。其中的涌泉村、金滩村、闽宁村和闽宁镇,都是特定历史时代下中国农村的真实缩影。剧中的马得福、张树成、陈金山、凌一农、吴月娟等人都是真实奋战在扶贫前沿阵地的干部代表,大有叔、马喊水、马得宝、水花等人则浑身充满原始乡土气息,让人看着越发熟悉亲切。《山海情》把不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和农民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们从中领略到了真实的艺术份量和力量,看到真实清晰的脱贫攻坚脉络,看到真实乡村发展迸发出的巨大潜力,《山海情》无疑把对于真实的阐释表达发挥到了最大值。

车尔尼雪夫斯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既然是生活,就无法规避矛盾问题,我们一代一代人接续奋斗的最终意义,在于通过克服一个个矛盾和解决一个个问题,实现目标和完成使命。“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脱贫攻坚并非完全顺道坦途,期间也遍布彷徨、曲折和艰辛,如同剧中人物所说的“不去不去就不去”“再去,蚊子把人都吃了,连屁股都咬”“一回来就吐酸水”, “明明是劝人家去过好日子嘛,咋这么难呢?”《山海情》将触角延伸至剧烈变迁中的农村和农民,不刻意回避脱贫短板,体现创作者对艺术追求高度的自觉自律。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作为一部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山海情》把镜头聚焦于广袤中国大地,剧中人物所处的生活地域、所含的思维性格、所讲的地方方言,表面看无论差别多大,但都发生在同一块土地之上,具备满满的中国味道和浓浓的民族气息,这也是《山海情》能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观众接受的原因。《山海情》的成功,再次证明我们拥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为今后的主旋律艺术创作树立更明确风向标,必须将更多创作重心放在挖掘民族的、本土的、本地的领域,传承好民族文化,彰显出本土内涵,展现出本地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一旦能够做到了这点,任何时候都不愁作品没观众,更不愁没市场。

一份山海情愫成就了一部扶贫传奇。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伟大的中国人民从来不乏英雄志士,不缺豪情壮志,不惧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踏平一切坎坷曲折,终成幸福康庄大道,中国已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书写了人类反贫脱困史上的“中国故事”“中国传奇”。

《山海情》的最后,涌泉村全村终于搬迁到闽宁镇,马喊水播送完最后一条广播后,控制不住泣不成声。透过《山海情》的艺术表达,我们为伟大的国家和人民感到骄傲自豪。“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我们更会在一次次凝视、思索和前行中懂得,伟大的中国人民将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继续抒写和成就无数宏伟“山海情”崭新篇章,这一切都将惠及人民,造福世界,创造历史。世界正翘首以盼着,中国也当不负众望。(作者姚添丁  单位:南安市纪委监委驻市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