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极生:用生命践行信仰 为革命献出一切
来源:泉州网 发布时间:2021-02-24 09:10
在南安市官桥镇革命老区基点村——岭兜村,一座闽南传统红砖古大厝,因为墙堵上悬挂着的“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指示牌,多了几分历史凝重感。这座古大厝,是烈士张极生和吴大群夫妇的故居,烈士生前无偿捐做革命活动地之用,曾是泉州革命斗争时期党的重要机构所在地。

张极生、吴大群的故居,他们生前无偿捐做革命活动地之用。(黄宝阳 摄)

吴大群烈士(资料图片)

人物简介

张极生(1916—1946年),又名张清、张清江,南安官桥岭兜人。1925年在菲律宾读书,1930年回国就学,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晋南县委宣委兼共青团梅岭区委书记。1935年10月,在菲组织华侨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1月在延安学习工作,1939年与吴大群(1920—1946年,上海黄浦区人)共同抗日,并结为夫妻。1943年,张极生在桂林文化供应社工作,1944年奉命到重庆从事革命活动,1945年调往新四军第五师,任随县北区区长。1946年6月,在中原突围战中,连同吴大群于河南信阳被捕,夫妻俩壮烈牺牲。

在南安市官桥镇革命老区基点村——岭兜村,一座闽南传统红砖古大厝,因为墙堵上悬挂着的“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指示牌,多了几分历史凝重感。这座古大厝,是烈士张极生和吴大群夫妇的故居,烈士生前无偿捐做革命活动地之用,曾是泉州革命斗争时期党的重要机构所在地。

张极生出生于岭兜一个华侨家庭,父亲张作成旅居菲律宾宿务市经商。1925年,父亲将9岁的张极生接到宿务市华侨小学读书。1930年,张极生回国,就读于南安南星中学,后升入泉州培元中学高中部。

张极生积极追求进步引起了党组织的关注,在张栋梁的引导和培养下,1932年,张极生参加地下革命斗争,并于1933年入党,同年秋,任共青团晋南县委宣传委员兼共青团梅岭区委书记。

岭兜村是共青团梅岭区委驻地,也是中共晋南县委的机关驻地,被国民党当局视为眼中钉。1935年9月至10月,国民党调集重兵两次“围剿”晋南苏区,张极生被迫前往菲律宾宿务市。身在异国他乡的张极生,时刻心系危难的祖国,在当地开办宣文书店,出售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七七事变后,张极生带头组织菲律宾宿务市爱国青年救国会,还集资创办《烽火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向华侨募集善款支援祖国抗日活动。

1937年11月,张极生号召宿务市爱国青年救国会成员返回祖国抗日。1938年初,张极生带领杨志民等人辗转回国,在邹韬奋的帮助下到达延安。陕北公学的学习结束后,组织分配他到新四军就职,途经武汉时,党组织改派他留在国统区第九战区第二政工大队。其间,他遇到了革命同志、人生伴侣吴大群。吴大群是上海人,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正在著名教育家李公朴创办的上海量才补习学校就读,毅然弃学参加上海地下党组建的战地服务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两人在并肩战斗中产生了爱情、结为连理。

1939年春,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张极生夫妇为了革命事业,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先是转到国际新闻社重庆办事处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为了保存革命斗争力量,张极生夫妇在组织安排下,准备返回菲律宾开展抗日救国运动,途经香港时,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被困香港,后又辗转澳门、湖南衡阳等地。1943年,张极生到桂林文化供应社发行部工作时,出版大量进步书籍,1944年,桂林沦陷,他们又到重庆从事革命活动。

立志抗日救国的张极生夫妇,将战争劫难中唯一留在身边的孩子寄友人抚养,奔赴抗日前线。1945年5月,张极生、吴大群到达中原新四军第五师,经鄂豫地区中共信(阳)应(山)随(县)中心县委决定,张极生任随县北区区长。

1946年6月下旬,中原突围战斗爆发,张极生夫妇随新四军第五师途经河南信阳地区时,遭国民党军伏击被俘。在遭受敌人残酷迫害后壮烈牺牲时,张极生年仅30岁、吴大群26岁。

张极生和吴大群伉俪,为革命不惜捐出祖厝、资产,甚至献出生命,3个孩子也在战争中下落不明,但他们从未后悔,“我和妻子从桂林来重庆的途中,丢失了一个孩子,每一忆及,令人肝肠寸断,不过,我们并没有因悲痛而动摇决心,而是要立誓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不然在敌人的铁蹄下,不知又有多少父母失去自己心爱的孩子……”张极生曾跟好友丘良锐说。

□记者 黄宝阳 通讯员 潘新法

【责任编辑:赖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