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约成为最美的共同习惯
来源:泉州晚报 发布时间:2020-08-18 09:21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遏制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督,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并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恐怕是每个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诗句。一粥一饭有多么来之不易,浪费粮食有多么可耻可悲,都是毋庸赘述的道理。如果仅仅还单是从道德伦理层面去苦口婆心地说教,恐怕很难真正起到遏制餐饮浪费的显著成效。因为,习惯了节约的人,即便劝他“吃不下就别吃”,他也会觉得难受;习惯了浪费的人,纵使搬出“浪费粮食会遭雷劈”的恫吓,多半也是我行我素。

  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老一辈的人,就算如今的生活条件再好,他们也都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从不浪费粮食,因为早年间的艰辛,养成了他们朴素节约的习惯;相反,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尽管赚着并不丰厚的工资,但是请起客来却排场十足,吃不完的东西也碍于“面子”很少打包,因为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没有对缺吃少穿的感受与记忆。可见,节约与浪费往往未必取决于个体间认知和觉悟上的差异,而关键在于生活习惯上的差别。

  所以,要遏制餐饮浪费,最根本的就是要让爱惜节约粮食,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习惯。请注意,是共同习惯,而不仅仅是共识。因为共识是可以被行为违背的,而行动却时刻受到习惯的支配。那么问题来了——良好的习惯,从何而来?

  首先,习惯源自约束。要养成节约的习惯,就必须从对强化相关纪律条例和完善法律法规的层面入手,对浪费行为设置刚性约束。一方面是要突出抓牢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这些“关键少数”,出台遏制餐饮浪费刚性执行制度,发挥示范效应,从杜绝日常活动用餐浪费、推进单位食堂节俭用餐、推行科学文明的餐饮消费模式、减少各环节粮食损失浪费等角度发力,将纪律挺在前面,让党员干部成为“光盘行动”的“急先锋”,让党政机关成为“厉行节约”的“示范点”。另一方面,可以针对餐饮提供方和广大消费者,探索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反向约束办法。要在立法上态度鲜明地反对浪费,并研究制定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监管惩戒措施,进而倒逼人们养成“合理点餐、剩菜打包”的良好习惯。此外,还应当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机融入基层治理,以乡规民约等形式对浪费行为进行约束,实现“广教化而厚风俗”。

  其次,习惯需要熏陶。正所谓“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社会风尚的就是对个体行为习惯最好的熏陶。而要形成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就必须持续强化宣传教育。要通过主流媒体和各公共传播平台及渠道,常态化做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主题宣传,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团体要结合自身特色,广泛多元地开展“珍惜粮食”的相关活动。要鼓励各类文艺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多融入“反对浪费”的元素,组织引导更多具有“意见领袖”效应的公众人物,参与到倡导餐桌文明的公益活动中来。与此同时,更要善于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依托家风家训,让家庭成为塑造良好习惯的“第一课堂”,让勤俭节约的中华好家风代代相传。

  最后,习惯成于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绝不只是口号,我们应当将其作为一项永恒的任务一以贯之、常抓不懈。要警惕“整治一阵风、过后又滋生”,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要在常态化监管与宣教工作上拿出钉钉子精神。真正让反对浪费的规章制度在长期的监管落实中长牙带电,让崇尚节约的理念风尚在长期的宣传教育中入心入脑,进而最终实现从“要我节约”到“我要节约”的根本转变,让节约成为全社会最美的共同习惯。

  作者:薄鲁晖 中纪报福建记者站特约撰稿人

【责任编辑:蔡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