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泉州华侨孝廉故事】陈水俊:倾尽家资报效故土的赤子
来源:泉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9-12-31 13:45

  

人物简介

陈水俊(1919年—2012年),祖籍福建泉州南安,新加坡著名慈善家。1982年在京创办全国首家民间基金会“世华教育基金会”,二十多年来,通过独资创办的基金会捐出数以亿计的资金,为祖籍国的教育、科研等公益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和高度肯定。

寒门有志 父母早逝 吃百家饭长大

上周六,南安鹏峰中学迎来建校25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海内外数万名鹏峰师生、校友们,倍加怀念一位老人——学校的创办者南安籍新加坡华人陈水俊。今年,也是他诞辰100周年。

陈水俊一手创办的南安鹏峰中学(张九强 摄)

南安市诗山镇鹏峰村,因为南宋大儒朱熹曾在此题“鹏峰胜地”而得名。一个世纪前,陈水俊就出生于此。早年命运多舛的陈水俊,在他出生前五个月,父亲陈金榜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他和哥哥。6岁起,他就帮忙种田、放牛,9岁时好不容易能入小学,却因为母亲病逝,只念了3个学期就失学了。

此后,他寄居在四伯父家,为了养活自己,到理发店当学徒,出师后走街串巷为人理发。1937年,为谋生,他背井离乡,登上了开往新加坡的船。

初来乍到、仍在异乡为生存苦苦挣扎的陈水俊,却有一件事看得比吃饭更重要。“七七”事变后,南洋各地的华侨华人纷纷成立支援祖国抗战的组织,陈水俊彼时在理发店打工的工资很低,仍每月从20元工资中固定捐出3元支援祖国抗战,并积极参加筹赈会组织的义卖鲜花等活动。

1942年初,日军侵略新加坡,当地人自发组织了抗日义勇军,陈水俊毅然加入这支抗日队伍。日寇占领新加坡后,实行大清查、大屠杀,大肆搜捕抗日分子,参加过义勇军的陈水俊不幸被捕。在被送往行刑地的山路上,他趁车行至弯道减速时,跳车逃入密林,躲过一劫。

随后,他隐姓埋名,一边与朋友合开家具店,一边潜心学习文化。日本战败投降后,他开始涉足商界,经营橡胶、木材加工与出口等。凭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个性及敏锐灵活的经营头脑,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经过20多年的打拼,至上世纪60年代,成为吉隆坡有名的企业家。

事业步入正轨后,他将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华人社会公益事业上。十多年间,他在多达30个企、事业和社团中任职,其中公益慈善组织17个,他捐出大笔善款改造扩建吉隆坡同善医院和中华独立中学、创办精武体育会等,成为华人圈著名的慈善家。

谁能想到,这位享誉吉隆坡的大企业家,一朝之间几乎破产。由于他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华人公益事业,疏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加上管理所托非人,企业亏损严重。

1985年初,在偿清债务后,67岁的陈水俊携夫人李燕秀与幼子带着仅剩的5000马币离开吉隆坡。辗转到菲律宾、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从事房地产及股票投资等,获利甚多。至1990年结束经营时,发现5年间的获利竟超过在吉隆坡45年的经营。

回乡反哺 自建房子 留三间给堂嫂后人

尽管父母早逝,家乡几乎没有至亲,但重情重义的陈水俊始终记得,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家乡有曾经照顾过他的人。

陈水俊十分孝顺,母亲去世后,一直都是四伯父陈宏安为他安排生计和学艺,陈水俊一直铭记在心,1994年,他在南安市医院捐建了一幢“宏安楼”以示怀念。之后他又把在鹏峰中学捐建的宿舍楼和教学楼分别命名为“金榜楼”和“慈母楼”,以缅怀父母的养育之恩。

他忆及当年下南洋临行前,疼爱他的四伯母来送行。把他送到屋前的溪边,这条溪没有桥,村民为了过往方便,在浅滩处一步一块石头连起来,称为“石跳”。缠着小脚的四伯母无法踏过“石跳”,远远挥手与他告别。他当时便立志将来有钱要回乡建一座石桥,以报答乡亲们。上世纪60年代初,他托人给乡里捎回人民币7000元,把石桥建了起来。

陈水俊的邻居陈连编老人回忆说,他还清楚地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得知乡亲们生活十分困难,有一年过年前,陈水俊按人口给全村汇来度岁金,每人5元,“当时一斤猪肉才7毛钱,全村人都过了个好年,全南安都轰动了。”

南安市医院120俊秀大厦

1976年,陈水俊回老家盖了一栋简单的两层小楼,念及幼时有位堂嫂对他十分关爱,分出三个房间给这位堂嫂的后人,这在对祖业十分看重的闽南,非常少见。

经历过多次大的人生起伏的陈水俊,对钱财看得十分豁达:“人富辄思为儿孙积蓄财富。殊不知,过分溺爱,反会养成儿孙的依赖思想,使之丧失进取精神,甚或乱其所为。”他常说:“人赤身而来,应轻松而去。”他很早就决定,百年后只给家人留下“三费”,即基本生活费、医疗费和教育费,剩下的全部捐给社会。

播撒大爱 创全国首家民间基金会

“水有源,树有根,鸦有反哺之义,每个人,都要有爱国之真心,敬父母之孝心,尽职责之忠心和立社会之爱心。”这是陈水俊经常对后辈说的话。鹏峰中学陈水俊纪念厅内,悬挂着他生前最爱的画——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图,在他心中,祖籍国就是他最挚爱的母亲。

1978年底,改革开放伊始,故国百废待兴。年近花甲的陈水俊,按捺不住内心对振兴中华的巨大热忱。他来到北京,辗转找到国务院侨办的工作人员,主动叩开了报国之门。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华侨大学校长的廖承志获悉后,热情接见了他。华侨大学原校长庄善裕回忆说,得知国家在他家乡创办了一所华侨大学,陈水俊十分激动,当即捐资给该校,用于购买大型计算机。他用这笔钱,几经周折帮华侨大学从国外购买到上世纪70年代的高新技术产品——一部大型计算机,这是国内第一部大型计算机,还曾为国家的航天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廖承志的热情接待让他备受鼓舞。第二年,他再次来到北京,向廖承志表示:“本人自愿抛砖引玉,捐出资金倡办基金会,为祖国的教育、科学事业作出贡献。”尽管设民间基金会在当时还没有先例,廖承志听了还是大赞,他对陈水俊说:“你出钱,我出力,共同把这件事办好。”在廖承志等人的关心支持下,陈水俊组建的“世华教育基金会”1982年在北京挂牌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由海外华人捐办的民间基金会,廖承志有感于陈水俊的拳拳爱国之心,特地为他题写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基金会起步十分艰难曲折,但陈水俊不仅不动摇,还持续扩大投入。1984年,“世华教育基金会”改组并更名为“振兴中华教育科学基金会”,他任会长,对外称陈振华。该会先后赞助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部分出国访问学者的经费,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全国十多所高校和家乡学校设立贫困生助学金,资助国家地震局、中国华侨历史学会、澳星发射有功人员、希望工程……二十多年来,他的善举惠及祖籍国的大江南北,泽被科教文卫各界。

倾资办学 年逾八旬奔波在建校工地

1994年后,陈水俊将慈善事业重点转向家乡。通过“振兴中华教育科学基金会”和他1995年创立的“鹏峰村郎裔基金会”,先后在泉州地区捐巨资建设鹏峰中学、鹏峰二中、泉州师院、南安师范(现泉州师范学院诗山校区)、南安市医院、福建医科大学泉州附属二院、南安柳城中心小学、南安金光中学、鹏峰小学、鹏峰村等。

年逾八旬的陈水俊还时常奔波在鹏峰中学建设工地上

从荒山拔地而起的南安鹏峰中学,是陈水俊倾资办学的一个缩影。1994年,陈水俊回南安时,得知为解决适龄学生入学难问题,南安市区急需新创办一所中学,却苦于资金缺乏难以启动,他当即慷慨出资捐建鹏峰中学。

谈起陈水俊,鹏峰中学第一任校长陈文取几度哽咽。1994—2007年间,从75岁到88岁,陈水俊每年都会回来一到两次,关心鹏峰中学的建设发展情况,戴着眼镜,拿着图纸,奔走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

彼时新加坡飞往厦门的胜安航空只有早上8点的航班,国际航班要求提前3个小时到机场,他凌晨4点就要起床,草草吃口早饭就赶往机场。到达厦门后,取完行李,往往已下午一点多了。陈文取说,为了给学校省经费,陈水俊都坚持回到学校再去食堂吃饭。“有一次送他返新,时间紧来不及吃饭,机场有很多饮食店,他都舍不得吃,买了盒泡面当午饭。”

“从新加坡家里到鹏峰中学,要在各种交通工具中辗转10个小时,但他到学校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去走工地,一圈走下来得一个多小时。”由于在新加坡做过工程,陈水俊深知工程质量的重要性,鹏峰中学建设过程中,大到学校挡土墙形式设计、工程设计图纸,小到混凝土配方、钢筋规格尺寸,他都亲力亲为,认真过问。

陈水俊对学生的成长亦十分关心,他亲自编写校训、校歌。81岁那年,还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心得凝练成一篇《德行赋》,与学生们分享。他常在校园中与苦读的学生们畅谈理想,最常跟学生们说的是:“仔细听,注意看,节俭勤奋。”鹏峰中学的校训“诚毅勤博”,是他对学子的勉励,在许多跟他接触过的人看来,也是他人格品质的高度概括:诚信、坚毅、勤俭、博学。

俭到极致 一件大衣穿了四十多年

陈水俊位于新加坡的家,显得简单朴素。

“该花的钱再多也要花,该节省的钱一分钱也要节省。”这是陈水俊一生奉行的财富观,前者体现在他做公益时的慷慨,后者则是他“抠”到极致的生活观。

“你根本想象不到,他在新加坡的家,有多简朴。”陈水俊去世后,鹏峰中学副校长陈益聪到他新加坡家中吊唁。一走进去,他简直无法相信这是一个亿万富翁的家:近百平方米的小三居室,客厅连着餐厅,人一多,站都没地方站,“装修和家具朴素得还不如我们这边的普通人家。据说家具是之前在马来西亚用了很多年的,那套老款茶具,现在农村可能都没什么人用了。”

南安侨联主席叶谋锋说,在新加坡像陈水俊这样身家的人,很多会买带花园、泳池的独栋别墅,豪车、保姆和司机也是标配。但熟知陈水俊的新加坡华侨告诉他,陈水俊不置豪宅,不买车,出门都搭公交车,只有三人以上一起出门才打车。陈水俊最小的儿子大学毕业工作后,有人劝他给儿子买辆车,陈水俊说:“买车是好事啊,等他有能力了自己买。”

陈水俊有件大衣,穿了四十多年,他毫不介意,还开玩笑说:“你们看,说明我四十多年身材都没变。”

为了省电话费,他每次都跟陈文取约好在清晨话费最便宜的时间段通电话。为了省钱,陈水俊坚持住在鹏峰中学的宿舍,吃学校食堂,“芥菜饭和白水猪脚就够了。”有人请客,他能推则推。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回乡,他会要求陪同的人不能超过2个,“他总说不能拿公款大吃大喝,如果请客的人出于礼貌,想多一些人陪同,他真的会生气。”

有件事令鹏峰村村委会副主任陈福志至今印象非常深刻,2006年,有一次他和几所学校的负责人到陈水俊的宿舍跟他交流工作,谈着谈着就到晚饭时间了,陈水俊热情地说:“今天我请客。”随后拿出一串粽子,每人两个,就算是晚饭了。

精神永存 兴学为善之志薪火相传

2019年11月底,南安诗山凤山寺举行文化旅游节,陈水俊的侄孙、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会长陈奕福回乡参加活动。第二天一早,他便独自来到鹏峰中学——这座叔公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学校。

陈奕福在新加坡出生、长大,祖籍国和故乡对他来说,只是长辈口中的乡愁。他第一次回家乡是1996年,叔公特地带着他回来。一到村里,陈水俊给了他一张鹏峰村的地图,让他去祖宅看看,并特地交代他:“进屋时一定要先煮一壶水,水开了,看到烟冒出来了,喝一口水才能离开。”陈奕福捧着烧开的水,轻轻吹开热气,喝下一口热水,才体会到叔公的良苦用心:我们华人一定要有香火,只有点了火,有了烟,才能香火相传;喝一口水的意思就是要饮水思源。这件事一直深深烙在陈奕福心里,让他对故国、家园有了更深的感情和更重的责任。

从小跟在陈水俊身边的陈奕福,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开始深耕公益慈善事业。多年来,他捐资支持鹏峰中学、鹏峰二中、鹏峰小学等学校发展,为家乡修路造桥,支持家乡华侨文化发展。

2012年10月9日,陈水俊的赤子之心,永远地停止了跳动。故人已逝,精神永存。如今,每次回乡,陈奕福都会到鹏峰中学,走一走叔公曾走过的路。对他来说,叔公的精神,一直在前面指引着他,“先辈们励精图治,珠玉在前,我辈将在有生之年用行动践行先辈们的奉献精神,回馈桑梓。”

□本报记者 黄宝阳 通讯员 庄志阳 黄文彪 林颖 文/图(除署名外)

专家点评

■陈小钢(泉州市侨联原主席):

他艰苦创业,凭借一身胆略豪气,终成业界翘楚;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回馈社会”,克勤克俭,节衣缩食,省下钱财支援国家抗战,支持国家教育;他以“振兴中华,重教兴学,扶贫济医”为己任,将毕生财富捐给社会,“以效故人之义举”,却仅给妻儿留下生活教育医疗费用。他就是被南安誉为“侨界楷模”的陈水俊先生,其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忠厚正直、襟怀坦白的高尚品格,乐善好施、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仁义孝廉、恋祖爱乡的家国情怀在我们心中立起华侨不朽的精神与形象。今天,我们缅怀这位伟大又平凡的长者,重温毛泽东为陈嘉庚的题词“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将不断增强我们修身律己、廉洁齐家的行动自觉,激发我们振兴中华的信心力量。

【责任编辑:颜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