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品励学”与刘氏家风——评介《土坑刘氏家规家训》
来源:泉港区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19-10-16 16:25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规家训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而言,家规制定了家庭关系与活动的具体规范,家训表达了一个家庭的治家原则和基本价值观,家风则整体体现了这一家庭的道德风貌。家规家训是家教的具体方式,家风不是形诸文字的具体训导,而是一种文化,是在家庭实际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一种风尚。家规家训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的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传延则有赖于家规家训的传承发扬。

  笔者在福建泉州军分区工作时,曾多次到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调研,深为该村向善向上的良好村风所感染,一大堆诸如“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泉州市十佳古民居”“福建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头衔让人目不暇接。树有根,水有源。探究土坑村千年发达兴盛的历史脉络,发现以刘氏为主要姓氏所传承的良好家风,构成了这个村的“根”和“魂”。近读由中共泉州市泉港区委、区人民政府主编、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土坑刘氏家规家训》一书,更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刘氏家风的传承对于土坑村繁衍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道是,“乱世收藏,盛世修史”。修族谱家谱是修史,编纂家规家训也是修史。通过对祖先家规家训的发掘、整理,使之去粗取精,保留其与时代精神相吻合的思想精华,对于传承良好家风、激励后代建功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坑村刘氏家规家训创制于明代、发展于康熙朝、完善于雍正朝。因战乱兵火,存于祠宇内的刘氏家规家训曾一度残缺不全。为“续遗风、振纲常、明昭穆”,清康熙十三年(1674),邑痒生刘席珍依照谱志残缺本,修订家规家训10篇。时隔60年后,其子刘璋于雍正十二年(1734)续补15篇,共25篇,内容涵盖励志、尊师、勉学、修身、处世、善德、守成、为政、治家、慈爱、孝悌、婚恋等方面。这次重新编纂出版的《土坑刘氏家规家训》,既保留了几百年来刘氏家规家训中的精华之处,体现了刘氏历史的延续性、传承性;又进行了必要的增改删减,在体例上将原文与译文相结合,将简评与链接相结合,25条家规家训中,每一款既有符合时代需要的简要评述,又有鲜明生动的事例相佐证,从而使治家的理念得以深化、感染力及可读性得以加强,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刘氏家人旺族旺家追梦圆梦的绚丽画卷。

  同历史上许多体系化、体例化的家规家训一样,土坑刘氏家规家训也是如此,既传承了华夏儒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思想,又体现了刘氏家族“正、善、罚、勤、俭、教、肃、戒、尊、劝”等特点,细分化“敬天祖”“敦孝悌”“隆师傅”“严乱宗”等25条。下面笔者从三个维度谈点粗浅之见。

  第一个维度:敬天、报国、恤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体,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何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靠智慧、更靠“心性”(即良心)。刘氏家规家训虽然是“家法”,和他人却没有回避这一问题,在如何处理家族同社会的关系上,彰显出敬畏意识和家国情怀。在处理与天祖的关系时,强调一个“敬”字,即“敬天祖”。对天祖为何要敬,因为人命由上天主宰,人身由祖先衍传,因而不能做亵天弃祖的忤逆之人。如何敬?不能只是整洁外表、准备祭品,更要在内心生发出敬畏。无论是独处还是群聚,对天祖都要恭恭敬敬、心存警戒。这一条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心存敬畏之心、莫做欺天之事还是可取的。在处理与国家的关系上,体现一个“报”字,即报效国家。书中收录了“忠孝刘秀续香火”的故事。说的是出生于清顺治年间的刘秀为驱逐海寇而拒绝续弦的故事,颇有一点“匈奴未除,何以家为”的古风,浓浓的家国情怀被写入族谱,传承至今。在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一个“恤”字,即体恤他人。书中收录的《温良谦恭芳名传》,就是通过刘百万致富不忘乡亲们、乐意帮老助残的故事,说明只要多做好事、善事,就会赢得好名声,赢得“仁者得仁,福人有福”的回报。

  第二个维度:孝悌、公心、谨嫁娶。在一个家族里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对外,更多的是对内。如何处理好家族内部关系,使之和睦共处、健康向上,刘氏家规家训中有许多独到和精彩之处。首先是提倡孝悌。古人曰:“百善孝为先。”体现在刘氏家规家训中,化作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家规”,即不仅要让父母吃饱穿暖,而且要和颜悦色,设法让父母高兴。在这一点上,不仅儿子要做好,媳妇也不能有差池,正所谓“有千年青山,无千年公婆”!“悌”是从至亲骨肉的血缘关系来说的,强调在家庭、家族内部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其次,是提倡公心。书中专辟一款讲分家之事,不只是详尽陈述分家时容易发生的种种情况,更强调分家时,无论是父母还是兄弟妯娌之间都应有多一点公心、仁爱之心,少一点偏心、私心,让财产分得公平合理,决不能因分家导致父子反目、兄弟结仇。再次是谨嫁娶。这里讲的“谨嫁娶”,不是指看财产多寡、门第高低而选择嫁娶,而是指要看“门风”正不正、“家风”好不好,议婚重品德和家教,嫁女择婿不索重聘。即使在今天,在嫁娶中抛却重物不重人、不重家风人品的陈腐观念,也包含着健康向上的积极因素,值得人们咀嚼回味。还有在家族内部提倡“止佛事”“禁风水”等主张,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把相信神灵的力量转到相信人的自身力量上来,不靠神灵、不信风水,依靠自身的努力创造美好生活。这正是做人的真谛、人生的正道。

  第三个维度:笃学、勤俭、谦恭。无论是处理与社会的关系,还是处理家族内部的关系,最终都要通过自我修身来体现。因此,刘氏家规家训同其他名门望族家规家训一样,都注重个体的节制和修养。只有家族成员的每个人都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才能形成一个家庭、家族的良好风气。在刘氏家规家训中,对个人修身养性讲得最多的是“笃学”“勤俭”“谦恭”等。就笃学而言,他们信奉“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因之,富裕人家不吝惜出资宴请老师,贫穷人家也甘于吃糠咽菜教育督促子女读书,“孩子书声琅琅,我族前途必将不可限量。”这种尊师重教的家风,使刘氏家族人才辈出、家业兴旺。民国期间,曾担任牧师(基督教徒)的刘清源家有五女,个个读书成才、德艺双馨。其中长女刘葆华更是才貌双全,曾被中华民国派为联合国卫生机构任职,成为村里人交口称赞的“金凤凰”。就“勤俭”而言,更是刘氏家族视为治家兴业的传家之宝。“怠惰自荒,职业不务,读无成,耕无获,其席厚履丰,因无望矣!”是他们对每一个后人必教的内容;“物力有限,而专尚奢侈,将始也竭财以用,既也欲用无财,终必至于典屋卖田,而流于不孙(这里“孙”同“逊”,即为“越礼”)之弊,无论矣!”是族群每一个人必守的家规。短短几行字,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成为一代代刘氏族人终生恪守的家规家训。就谦恭而言,刘氏家族主张“敬己先敬人,遇事让三分”。尤其是在与他人发生争执、遇事受委屈时,更要以坚韧之心去承受。这些训诫是祖先传授给子孙的处世经验和人生智慧,对后人的启迪和教益善莫大焉。

  通观刘氏家规家训,可谓自成体系、洋洋万言,然笔者读后,跃入脑际的精髓要义就四个字“敦品励学”。敦,即敦诱、敦促,就是在家规家训中,把敦诱、敦促族人养成良好的品性修养摆在首位;励,则激励、鼓励,即通过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来促成族人的好学上进。刘氏家规家训体现了知与行、内与外、小与大的辩证统一。在此方法论的指导下,忠君爱国、尊老爱幼、自立自重、团结和睦、清白做人的刘氏家风代代相传,仁人志士层出不穷,给社会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从而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一道绚丽风景。(作者:向贤彪 福建省泉州军分区原政委、福建省商务厅原副厅长、纪检组长)

【责任编辑:周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