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户口簿上也有我的名字!”小黑咧嘴笑着,与同伴们一起庆祝自己也是有名有姓的人了。
小黑与同伴们原本都是黑户儿童,他长得略黑点,大家都叫他“小黑”。
“黑户”儿童之所以能够落户,源于此前泉港区委开展的一次专项巡察。2018年初,巡察组在区残联查看重度残疾人补贴发放名册时发现一个问题:一尼姑庵里明明有收养孤残儿童,却没有一个名字在发放名册内。
巡察组决定实地走访,真相很快浮出水面:庵内有7名被收养的儿童不同程度存在唇腭裂、小儿麻痹等重度肢体残疾,却未享受国家低保和重残补贴等政策,其中3名孤儿都快10岁了还没上学,主要原因都是没有户口。同时,巡察组了解到,泉港区政府近些年在助残助困方面出台一系列措施,如,残疾人每月可享受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还可享受护理补助和困难补助,残疾儿童可享受康复补助和助学补助等,这些都是惠及弱势群体的民生政策。
“一定要让好政策落实好!”泉港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沙龙表示,要强化巡察责任担当,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弱势群体切实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在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区公安部门积极介入,户籍民警通过走访当年捡拾弃婴的见证人和尼姑庵周边居民,确定了7个孩子与尼姑庵负责人的收养关系,并为他们陆续办理了落户手续。孩子们终于摘掉了多年的“黑户”帽,小黑和2名同伴也顺利办理了入学手续。
有没其他的宗教场所也存在这种情况?巡察组坚持问题导向,组建5个走访分队,马不停蹄地走遍了全区7个镇(街道)大大小小的庵堂、寺庙,将由宗教场所收养的孤残儿童,与登记在册信息逐一比对,并了解生活状态。在此基础上,多次察访民政、民宗、残联、公安、教育等多个部门,形成专题报告,由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向区委汇报。
泉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巡察反馈的问题,进一步统筹优化医疗、生活、教育等7大类救助政策和相关措施,推动织牢孤残儿童保障网络,切实消除救助盲区。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该区相关部门共为245名孤儿发放132.3万元生活保障金,为192名孤残儿童发放77万助学及临时救助金,为470个困难儿童家庭发放110万元低保金。
与此同时,505微公益、儿童“糖果屋”……一系列关爱孤残儿童主题活动在全区遍地开花。泉港区儿童福利院也已动工建设,到2020年,全区孤残儿童将有属于自己的家……
新学期伊始,原本的“小黑”成了小郭同学,他捧着崭新的课本坐在敞亮的教室里,欢畅地跟老师学习知识,课后与同学们一起做游戏,相约奔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