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历史回甘——我读王跃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
来源:南安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19-04-04 17:10

  历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显得陌生而又熟悉。说是陌生,是因为历史在时间点和空间轴上,和我们现代人都相距甚远;说是熟悉,则是因为我们其实也无可回避会处在历史某个坐标位置,我们也是历史的一个必要组成。我们不能疏远和排斥历史的沧桑,我们应该咀嚼玩味历史的回甘。

  陈廷敬(1638——1712),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先后任职礼部、吏部和户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主编《康熙字典》。《清史稿》评价他“清勤”, 康熙皇帝赞誉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王跃文的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清代大臣群相,反映了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抉择,艺术再现了中国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历史人物就是一部生动历史,透过人物熟悉和领悟历史,不失为一个首选的研习途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陈廷敬主张严厉整治贪污、进行吏治改革,“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他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这些主张和做法第一考虑当然上是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统治,但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代,对于维护最底层老百姓的利益还是有现实意义。从陈廷敬所处的历史朝代,引申到我们今天深入开展的反腐败斗争,主人公陈廷敬身上潜在的“教科书”价值和“清醒剂”作用,对于我们更加坚定反腐败信心,提升反腐败勇气,巩固反腐败成效,都具有直接而鲜明的借鉴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说,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朝代,无论是时间的亲疏,还是空间的远近,都能为我们提供足够精彩的珍贵馈赠。余秋雨先生的《一个王朝的背影》,更是让我们对于这个末代王朝有了丰富感性认识。我们很容易通过清朝遗留下来的文字和影像,最大程度去设想、勾勒和还原这个封建王朝的基本轮廓身影。王跃文这样评价陈廷敬:“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表面上看,陈廷敬身上的“清”“好”“能”和“德”,充其量只是封建王朝合格士大夫基本素质,但是其中饱含和彰显的还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信仰品质,这种看似朴素无华的传统特质,时至今日依旧愈久弥新熠熠生辉。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世界里,往往都倾向于盖棺论定。历史,不常都是一副冷冰冰的僵硬面孔,偶尔也有戏剧般的场景出现。小说《大清相国》到了最后阶段,获准回乡的陈廷敬回顾自己近五十年官宦生涯,总结并且提炼出五个关键字:“等”、 “忍”、“稳”、“狠”和“隐”,真可谓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这不单是对于官场生涯的概括总结,也是对于人生的沉淀升华。继续推而广之的话,官场经历也是理想化的现实人生,更是浓缩版的真实历史,它们之间联系如此紧密,不可断然分割。官场也好,人生也行,人物也罢,都有丰富内涵在其中,这样来看待和审视小说《大清相国》,我们肯定能够从中收获到某种智慧和警醒,这样的智慧启迪和历史警醒,足以令我们每个人都手不释卷并且回味再三。(作者:姚添丁)

【责任编辑:庄秀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