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移风易俗工作不断推进,成效渐显——
干部群众移风易俗 观念日益增强
记者日前从有关会议上获悉,全市移风易俗工作不断推进,已基本形成上下齐治、左右共治、德法兼治的新格局,制度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正朝着由点到面、由表及里、从治标到治本的方向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全市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群众移风易俗观念日益增强。目前,全市移风易俗具体要求纳入村(居)规民约的达95%,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知晓率、认同率不断提升。根据泉州市移风易俗调查问卷统计结果,75.91%的受访者对大办酒席持反对态度、71.3%的受访者对婚嫁铺张持反对态度、81.11%的受访者对做法事、驱鬼等封建迷信做法持反对态度。
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关键少数”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示范带动效应显现。从今年12月上报的统计看,全市各级文明单位、文明乡镇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达100%;晋江市公开曝光了2起炫耀嫁妆事件,起到“让要面子的人没面子”的舆论惩戒作用;安溪县规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办宴桌数控制在25桌以内,违反者不作为下届候选人提名。目前全市“不比阔气比公益”已蔚然成风,晋江、石狮、南安、泉港等地俭办、少办宴席节约的资金捐赠给村老人协会、爱心食堂、敬老院等已成常态。
记者了解到,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泉州市婚事大操大办、炫富攀比之风得到较好控制。炫嫁妆、炫彩礼不再是婚事中被追崇的事;各地喜宴超时开席的现象得到较好扭转。文明治丧方面也逐渐得到群众的认可。全市大部分地方治丧时间控制在3天之内、出殡阵头控制至2—3阵,丧事经济负担、人情消费和精力消耗大为减轻。如鲤城区8月起试行丧事扰民网格化综合治理后,准确掌握治丧信息,完成380起丧事的申报工作,查处丧事占道搭棚31起,处理噪声扰民18起;石狮、晋江、惠安等地因缩短时间、缩减阵头,丧事一例平均节省5000元以上;晋江市深沪镇今年以来把渔家传统丧俗从“十天半月,上不封顶”变成“不过五日,倡导三日”, 使丧事民俗费用减少了一半左右。
此外,“神事”(普度、佛生日等)不办宴正在成为群众自觉行动。以往的“普度”“佛生日”大操办得到有效控制,“大敬普度神、大摆普度宴”等陋俗渐被“文体活动日”“公益慈善日”“志愿服务日”所替代。(泉州晚报记者 林书修 通讯员 王荣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