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不比“桌数”比“公益” 文明新风拂南安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8-12-14 22:17

  文明新风拂南安

  ——南安市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综述

  丰州镇素雅村锦山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足球场上踢球,这块人造草坪足球场的建造费用就是村里移风易俗省出来的。

  放个鞭炮走走形式,摆桌酒席意思意思……如此节俭地操办红白喜事,放在以往的南安,定会引来乡亲们的一番议论。而如今,这样的情形,在南安已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村民不比办酒桌数,改比做了多少公益。

  人情重负减下去,文明新风树起来。这场嬗变,源于南安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

  随着“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的倡议不断深入民心,在南安的乡村中、社区里,大操大办、炫富摆阔等陈规陋习越来越少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新成分持续充实村民生活;一笔笔公益捐款不断被投入公共项目建设中……

  文明风动,吹拂满城春色。在南安,移风易俗已经全面铺开,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文明之风。

  用好关键人“一约四会”起作用

  移风易俗,关键在于人,在于关键人。

  霞美镇金山村就是一个生动例子。“农村要文明,就要改风俗。不良风俗彻底改了,文明才能种在基层。”金山村老人协会会长吴金斗带着他的老伙伴们,在村里掀起一场移风易俗运动。

  吴金斗是一名老党员,十几年前,从小学校长位置退休下来的他,最关心的仍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以往金山村农历七月‘普渡’,八月‘重普’,操办两场后,不少村民就没钱给孩子们交学费了。”吴金斗决心改变这一切。

  吴金斗组织村里其他老党员,做通不少老人的工作,在“普渡”前几天就自发封住村庄入口,不让流动摊贩进村。“凌晨两三点就到位,大家没有一句怨言。”吴金斗说,除了强制措施,他们还编了顺口溜在全村传唱。每年可为村民节约30多万元的“普渡”开支。

  初战告捷,以吴金斗为会长的村老年人协会立即牵头成立“一约四会”,充分发挥老人的影响力,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下,制定村规民约,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禁止“普渡”“佛生日”“二重葬”等封建迷信活动。

  何谓“一约四会”?“一约四会”即是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禁炮会、红白理事会的简称,是一项改变陈规陋习、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村民自治制度。截至目前,全市村(社区)“一约四会”覆盖率超过90%,实现100%的村(社区)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一约四会’制定成立,充分发挥了村民群众的议事、说事、话事权,有效提高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已成为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市委文明办主任黄金土说。

  “村里制定成立了‘一约四会’,确实减轻了我的生活负担,我再也不用碍于面子大操大办了,既省心又省事,还可以带来新风气。”村民吴先生说,以前谁家有丧事,按照惯例必须得大操大办才行,讲究出殡阵头、办解秽酒等。而现在,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直接接手丧事办理,阵头是村民自发组织的,宴请宾客坚持四菜一汤。

  移风易俗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作表率,村民自发自治的不止金山村。英都镇良山村为推进移风易俗,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倡导村民少放烟花,简办红白喜事。既是党员又是村干部的洪良德带头支持新的《村规民约》。

  按照当地风俗,结婚时亲友们要买烟花爆竹,为主家增添热闹。在婚礼前,洪良德提前与亲友沟通,不买烟花爆竹,而是将省下来的钱拿去架设村道路灯。后来,其他村民纷纷效仿,共同设立一个公益箱,将购买烟花爆竹的钱用于改善村里基础设施。

  柳城街道下都社区将移风易俗省下的钱用来举办广场舞蹈晚会。

  瞄准关键事破旧立新去陋习

  根据闽南地区特点,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南安瞄准神事、婚事、丧事“三件大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主题活动遍地开花。

  今年重阳节前夕,在仑苍镇园美村园美小学内,乡贤李汉东摆下了115桌“长寿宴”,为1050名60周岁以上老人提前过重阳节。这已是园美乡贤第4个年头举办“长寿宴”了,园美村老人协会还为80周岁以上老人,共发放了1.52万元的重阳慰问金。

  “现在,把吃喝宴请的钱,拿来宴请村里的老人家,我们非常高兴。”园美老人协会会长李宗联说,往年因为村里经济能力有限,一到重阳节,老人会只能给老人家发些小礼品。2014年,身为老人会会长,李宗联自己出钱摆宴席,请老人吃饭过节,这一善意举动被在外打拼的乡贤们获知,他们也表示要参与每年的敬老活动。

  经过创新,现在举办“佛生日”宴席的村民慢慢减少,逐渐用健康文明的方式取代过佛生日。“长寿宴”就是一大创新方式,既能敦睦邻里,又能孝敬长辈,一举多得。

  袅袅南音、阵阵锣鼓……每月的农历初一,水头镇仁福村东岭自然村都会组织村民自发形成各个方阵,为村民献上精彩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他们还把每月农历初一定为村里的文化活动日,表演地点设在老年活动中心,并邀请所有表演者和观看者共进晚餐。

  “变民俗活动为文化活动,村民们也看得津津有味。”东岭自然村老年协会会长蔡文东告诉记者,移风易俗,不仅要减少不必要的铺张浪费,更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农村社区的文明新风尚。

  而在南安霞美镇西山村,千余村民将村里新落成的灯光篮球场围得水泄不通。每年重阳节,西山村都会举办重阳节暨“禁普(佛生日)”篮球邀请赛。

  西山村党支部书记傅育锋说,将普渡改为篮球比赛,既契合移风易俗提倡简办民俗节日,避免铺张浪费的精神,又推动全民健身,村民们都很支持。“普渡改办篮球比赛,可以为全村村民节约三四百万元。”很多村民说:“不过普渡,不请客喝酒,依然热闹有气氛。”

  “每年下半年,各个乡镇不同的片区都会举办‘佛诞’‘普渡’等民俗活动。”黄金土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市的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不错成绩,神事不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同时,还实现了“废普”的新突破,如霞美金山村把佛生日改为文化体育节,文明新风尚不断向好发展。

  诸如此类的创新举措,在南安并不罕见。近年来,南安市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先后推出“百姓书房”共建联盟、千人签名承诺、集体参观学习、移风易俗纪念品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移风易俗专题活动,并通过将民俗节日变成文化节、体育节等形式简办民俗活动,以不同形式响应号召移风易俗,通过一场场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家庭“小和谐”浸润社会“大气候”,进一步扩大南安移风易俗工作影响力。

  “以往村民很少有机会看到大型的文艺会演,如今,创新形式,原来佛生日也可以这样过。”移风易俗,让村民省了口袋,也富了脑袋。东田镇东田村甘露坑自然村农民范桂贤感慨地说。

  英都民山村将移风易俗省下的钱,投入各类群众文体活动。

  花好关键钱省下开支做公益

  如今,这股移风易俗的“春风”已吹进南安人的心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早已成为南安居民生活中的自觉行动,不仅因为居民们心里有着一本明白的经济账,更因为省下的钱款用在了刀刃上。

  丰州镇素雅村村委会主任林建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素雅村一年有五个佛生日,每次佛生日都要搭台唱戏,家家户户都要大摆宴席,多则四五十桌,少则二十桌,一年的花费最少也要2.5万元以上,全村5个自然村,一年算下来,至少要花费200万元以上;5年前,村里实行“不办佛生日、丧事喜事简办”,实行后,佛生日基本不用花钱,举办丧事最多就是一两万元。5年来,全村省下的资金有上千万元。

  一个村如此,全市共行移风易俗能省下多少钱?记者从南安市文明办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初以来,全市28个乡镇(街道、开发区)仅在“神事不办”上,就约节省资金达7000多万元。

  而这一笔笔省下的钱款,村民将它们花在了一件件“关键事”上。

  “移风易俗是大好事,把节省下来的钱做公益。”这是诗山镇社一村村民的共识。今年8月,社一村村民叶培发的91岁母亲过世,他和哥哥主动提出丧事简办,并捐出2万元给村里14组慈善基金会,捐出20台电风扇给村14组供村民免费使用。据介绍,在市场价格中,租用电风扇的租金为每天20元,3天的租金就要60元,免费提供这些电风扇用于办理丧事等,能帮村民省下不少钱。这在社一村并不罕见,村里推行移风易俗的4年来,共收到村民及乡贤节省下来的捐资款数百万元,均被用于村中公共项目建设。

  今年1月,省新镇满山红村老年人活动中心落成,卫计服务室、居家养老服务站、南音活动室、警务室、阅览室一应俱全。满山红村老人协会会长薛龙水介绍,老年人活动中心总投资160多万元,其中部分捐资,就来自村民移风易俗省下来的钱。如今,这里成为村里老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平时到这里打牌、看报、聊天,每逢周二、周五,70岁以上老人还可以到这里免费吃午餐。”村民尤阿伯不禁竖起大拇指。

  省下的钱有更好的用途,大家纷纷捐款投入村里的公共事业。官桥镇东头村八旬老人陈祖听不办寿宴,捐资6万元给村里困难户和贫困老人;乡贤张吉木简办喜宴,省下5万元捐给学校建设;霞美镇金山村一乡贤简办红白喜事省下6万元,资助金山幸福养老院;柳城街道杏莲村用节省的钱款为孩子们办起了暑期“夏令营”;金淘石林村用简办佛生日省下的钱进行村道的提升改造……这样的事例在南安不胜枚举,“不比阔气比公益”已然成为一种新风尚。

  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村民生活幸福感越来越强了,如今,移风易俗使得一阵阵清风正气在南安荡漾开来。(海丝商报记者 苏明明 庄晓丽 陈亮亮 李想 文/图)

  重阳节,仑苍园美村的乡贤出资摆上“长寿宴”,为村里的老人过节。

  评论

  移风易俗从“三碗面”开始

  我们移风易俗,移的是陈规陋习。然而,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些陈规陋习非但没有消亡“退场”迹象,却反而有死灰复燃的态势。说到底,这和我们骨子里潜藏的攀比心态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种类繁多的陈规陋习,消耗了宝贵的公共资源,误导了正确的信仰追求,偏离了价值的理性轨道,由此衍生出的连锁效应大多也是负面多于正面,消极大于积极,恶性超过良性。

  推进移风易俗,根除陈规陋习,既是功在千秋的长远事,更是箭在弦上的紧要事。

  林语堂先生当年就提出“面子、命运和恩典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在很多人眼中,“面子”成为一种相对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相处嵌入方式,构成了中国人一生中的“三碗面”——脸面、场面和情面。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过,“中国是个熟人社会,这种面子不仅是可以看的,也是可以用的,是人的资源和身份”。因此,移风易俗,难就难在这是一场根深蒂固的思想的自我革命,难就难在这是一个看不到烈火硝烟的特殊战场,迫切要求我们善于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净化习俗积淀,从而让广大民众的“脸面”更加清爽干净,“场面”更加朴素康健,“情面”更加理性舒服。

  移风易俗,旗帜鲜明大刀阔斧向“三碗面”“开炮宣战”,需要我们最大努力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要素,最大限度会聚方方面面的智慧资源。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移风易俗决策部署,主动担当作为,敢于担当“亮剑”。要有顶层设计,有工作方案,有部门落实,有能人帮衬,有群众参与,从而形成“一呼百应”的群众思想更新的观念革命。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移风易俗必须切实找准找对发力点。一方面,我们要继续花大力气集中治理“婚事大办、喜事多办、丧事重办、神事特办”等攀比活动,大力推进农村殡葬改革以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典型问题整治;另一方面,我们要将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切入点,以创建“和谐村(社区)”为抓手,深入开展“家+文化”活动,传承优秀闽南家风家训,建设惠民利民“百姓书房”,繁荣壮大社会公益事业,让广大群众享受到移风易俗的丰硕成果,增强移风易俗的获得感。

  移风易俗,必须久久为功、宣传造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让宣传有效,需要保持舆论存在、保持宣传接触频度,使传播对象群众逐渐在熟悉中降低排斥感。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是也。我们必须围绕移风易俗工作主线开展宣传工作,从正面舆论宣传角度出发,树立一批典型。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适时引导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编写顺口溜、闽南“四句”开展移风易俗宣讲,研究制定“乡规民约”,利用古厝改造为乡村文化馆,宣传建设好家风家训馆,唯有这样多管齐下和多措并举,破除陈规陋习“三碗面”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才能有一个实质性全新突破,广大老百姓也才能够幸福畅享到党委政府移风易俗的甜蜜果实。(南伟轩)


【责任编辑:庄秀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