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档案
郑芳卉,泉州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音乐教研组组长,泉州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泉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世界南音联谊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省级南音传承人、泉州市文化名家,泉州市民主同盟文艺支部副主委,泉州曲艺家协会南音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鲤城区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泉州南音研究社社长,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子课题“在中学实施南音多声部合唱教学的研究”课题组组长。
郑芳卉(左三)和母亲吴淑珍(右二)正在弹唱南音
郑芳卉女儿陈琳(左三)正在演唱
郑芳卉(右一)一家同台演出
如果说古城泉州是闽南历史文化的沃土,那么南音就是一颗从中原传来,并在此落土、生根、发芽的种子。南音也称“弦管”,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地区、东南亚闽南华侨居住地区,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
如今,在泉州,南音早已经融入市民百姓的起居、建筑、民俗、信仰等诸多方面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曲千年唱未休,管弦韵美出泉州”,泉州南音之所以至今依然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与一代代本土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传承是密不可分的。
郑芳卉今年47岁,是泉州七中的一名音乐老师。她出生于南音世家,是家族南音第四代传承人,如果连同下一代的女儿和侄女算起来,这个家族已有五代人,共计一百余年,坚守在泉州南音的保护和传承这条路上了。
五代人奏响南音世家最强音
近段时间,每周三下午傍晚时分,郑芳卉都会在位于鲤城区文化馆一楼的泉州市南音研究社,开办公益南音课堂,为南音爱好者进行授课指导。这些爱好者中,既有不少穿着校服的学生,也有一些自发前来、对南音感兴趣的社会人士。认真、严格,想必是学生对于郑老师最多的评价。从节奏、音准,到表情、动作、形体,只要学生在演出过程中稍微有所偏差,郑芳卉都会毫不客气打断,对其进行反复指正,直到学生最终能够完全纠正错误为止。这种一以贯之的认真、严格的教学态度,其实与郑芳卉的家庭以及她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郑芳卉出生于南音世家。从曾外祖父开始,便与南音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她的外祖父吴序辉,则是泉州浮桥一带有名的南管乐师。母亲吴淑珍自小随父学南音,继承了其父传统的南管教学经验;父亲郑泽胜在泉州高甲剧团工作,从事编曲、谱曲和后台伴奏,对南音有着很深的了解。他们以南音为缘,共同切磋南音技艺,合作对一些曲谱进行改编,让古朴的南音有了新的活力,更富有节奏感和欣赏性。尤其是母亲还曾将泉州的南音传播到了海外,真正实践了“音乐无国界”。1990年,应印尼华侨之邀,吴淑珍前往印尼雅加达开馆授课。在吴淑珍的影响下,许多当地人都喜欢上了南音。随后,吴淑珍又先后于我国台湾、金门等地区授课,高超的南琶技艺使她享誉海内外。可以说,他们奏响了南音世家的强音,逐渐形成了一家三代精通南音,四代、五代都是地道的南音迷,甚至一度被中外南音弦友称赞为“南音世家”。
名师出高徒 留住南音的原汁原味
当被问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南音时,郑芳卉表示,她的南音学习之路,其实早在娘胎里就开始了。“如果没有家庭良好的南音教育,我就不可能走上今天这条南音传承的道路。”在郑芳卉看来,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的影响,是促使她走上南音传承这条道路最为关键的因素。受家庭祖辈的熏陶和启蒙,从小就喜欢南音的郑芳卉,在5岁那年,就开始登台演唱南音。当她稍大时,父母就开始教她吹拉弹唱,让她对传统南音艺术作较为规范系统的研习,不但唱得好,对洞箫、琵琶、二弦、三弦、唢呐等南管乐器也样样精通。八九岁时,她已经开始跟随著名南音老艺人马香缎老师学习南音。这也为其一生的南音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至今我依然记得,父母对我在南音学习上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郑芳卉回忆,不少家长仅是将南音作为一种孩子的课外娱乐和兴趣爱好来培养,而父母亲却不一样。她们要求她将南音当成一门艺术,需要将自己完全浸入其中,而且要精益求精,不断地进行打磨、练习。为了能够将最传统、最原汁原味的东西传承下来,哪怕是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在父母亲看来,都是不允许存在的。“艺术是永无止境的。”这是父母亲最经常对她说的话。经常,当自己已经认为达到了至臻至美的水平,父母依然每次都能够从中挑出微小的瑕疵,并严厉地要求她再进行改正和提高。
“虽然历经艰辛,但我回想起来,觉得当时父母亲对自己要求严格是非常有必要的。古语有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对于南音的传承工作来说,如果对学习者严格要求,其中很多原汁原味的、传统的东西,有可能就会消失或者变质。”郑芳卉表示,如果没有当初父母亲的严格要求,哪怕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再好,也不可能很好地将南音传承下来,更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能够在南音的传承教学工作中独当一面。也正是本着这样的想法,对于自己的学生及孩子,她毫不手软,严格要求。“南音,不应是一种休闲娱乐。要真正学好南音,仅凭三分钟热度的一时兴起是难以成器的。具备吃苦耐劳,敢于承担的品质很重要。”郑芳卉总结道。
高标准高格局 为宫廷雅乐南音正名
关于如何更好地学习和传承南音,郑芳卉和父亲也曾有过观念上的冲突。初中时,父亲就曾希望郑芳卉能够考艺校,修读南音专业。在当时特殊的时期,泉州南音从业者地位普遍较低,且多出现于民间红白喜事等场合,这令郑芳卉产生了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要能够更好地传承南音,就应该要有高要求、高标准和高格局。南音,曾经是古代中原宫廷的雅乐。如果受利益驱使,将其滥用于民间红白喜事,不仅使传统变了味,而且也无法对它的传承发展起到真正的作用。”基于此,她继续考读了高中,并进入泉州业余艺术学校南音班。
大学期间,郑芳卉主修声乐,严谨的专业教育使她获益匪浅。她把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与南音结合在一起,对南音的唱腔进行改革尝试,拓宽了南音的发展领域,使自己的南音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并获得福建省声乐比赛“十佳”歌手称号。后致力于中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钻研于泉州传统南音的传承与发展,受聘于泉州师院、泉州艺校南音专业、台湾金门县浯江南乐研习社传授南音唱腔、器乐演奏(兼职),出版个人南音专辑及学生的南音专辑12集,被选定为“中国南音经典系列”“中小学南音十大教材”,还多次应邀赴印尼、菲律宾、新加坡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进行传统南音的教学与演出交流,将南音带到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南音艺术界。
如今,作为南音世家的南音传承人,郑芳卉正致力于泉州南音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她一如既往地发挥自己经年积累的传统南音学识,以鲤城区南音艺术家协会和泉州南音研究社为平台和基地,进一步挖掘、抢救与推广本土的传统南音;发挥老城区南音发祥地的优势,创建更多传统南音研习活动,保存传统泉腔方言独特读音的泉州南音,培养了无数的地方南音艺人和南音爱好者,传承与发扬泉州南音,并使之代代相传。
南音悠悠,传承千年传统文化。家训淳淳,培育社会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