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欠水:艰苦朴素 帮扶助人暖人心
来源:东南早报 发布时间:2017-11-15 17:18
“父母辈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身。到了我这一辈,在满足了温饱的基本需求之后,我觉得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了。所以,我在继承父母辈精神品质的同时,还要发扬助人为乐的美德。我将它更好地融入扶残助困的实践工作中,让更多需要帮助的百姓群众能够从中受益。”陈欠水说。

    名家档案

    陈欠水,1945年1月出生,惠安县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首届“中华助残志愿者阳光奖章”、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道德模范、福建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福建省革命老区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组织奖、福建省五星志愿者、福建省十大公益老人提名奖、泉州市首届道德模范、首届“感动泉州”十大人物、泉州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和泉州市首届最美助老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陈欠水帮扶困难群众

陈欠水

    陈欠水一家三口全家福

    在惠安,有这么一位老人:他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挎着一个军用水壶和一个用塑料袋裹着的旧皮包。二十多年来,不管刮风下雨,他坚持行走在一线,进村入户,身体力行地为残疾人和困难群众办实事。无论是在乡镇,还是在农村,只要有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总能在现场看到他劳碌奔波的身影。他的名字叫陈欠水,今年73岁,是一名退休老干部。关于他扶残助困的工作事迹,在当地早已是家喻户晓。虽荣誉加身,他却始终牢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守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品行作风。

    陶染:精神财富 言传身教

    陈欠水出生在惠安县城的一个贫困家庭。在陈欠水的记忆中,自己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贫民,依靠挑柴火卖苦力谋生。“年幼的时候,父母亲每天都要走好几十里路,从边远的地区,将沉甸甸的柴火挑到县城来卖。一天下来,尽管疲惫不堪,却只能赚到几毛钱,勉强糊口。而要是哪天因为特殊情况,无法劳动,全家人都要挨饿。”陈欠水说。当时,家中总共有四个孩子,他是长兄。因此,对于父母亲当年的辛勤劳作,他可谓是深有体会。虽然家中条件艰苦贫困,但父母亲从来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相反,他们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尽一个劳动者的本分。“尽管我的父母亲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劳动者,但他们那种勤俭勤劳、肯吃苦、不怕累的美德和品质,却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知道自己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陈欠水说,出生于贫民家庭,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优裕的物质享受,但生活的艰辛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良好的家风以及父母身上可贵的品质,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而言,却是一笔更为可贵的财富。

    早年生活的艰辛,让陈欠水对身处贫困之中的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深刻地体会到贫困家庭,谋求生计、挣扎度日的不易与沉重。他下定决心,要将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职责。20多年来,他始终把群众的疾苦当做自己的疾苦,把群众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他风雨无阻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下乡走访群众,即便2005年退休后也退而不休, 20多年来总行程累计超过23万多公里,走遍了惠安的16个乡镇、295个行政村,全县1.8万名残疾人中,由他本人登门走访过并登记在册的就有1.6万人,2005年退休后走访白内障患者18080人,帮助其中的2713人免费手术,即便在自己左手摔骨折的当天,他仍然忍着病痛,下乡为3名白内障患者做诊断;他放弃买集资房的机会,将自己从退休金中省下的钱捐出,累计捐资超过17万元。

    传承:艰苦朴素 吃苦耐劳

    恪尽职守,吃苦耐劳。陈欠水在扶贫助困时,始终不忘年幼时父母亲的言传身教。2005年底,当陈欠水得知即将拆迁的惠泉宾馆有一批床铺、彩电要处理时,他立即向惠安县领导申请将这批物资捐赠给残疾人和特困户。为了节省开支,年逾花甲的陈欠水与民工一起,一趟又一趟地把东西从楼上搬下来,累得大汗淋漓,腰酸背痛,手掌磨出了血泡,对于一些棉被和毛毯,他骑着自行车把东西送到困难群众家中。短短半个月,陈欠水为257名残疾人困难户和五保户送去151张床、229床棉被、33条毛毯。

    对残疾困难群众慷慨解囊,而日常生活中的陈欠水,则依旧不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本色。下乡走访期间,“三不准”铁纪(不准吃饭不交伙食费,不准接受招待吃请,不准接受礼物)是他始终坚守的底线和原则。有一次,他到山霞镇看望当地的一位困难群众,直到下午一点多钟才结束工作。他拒绝对方的好意,没有留下吃午饭,而是到附近的快餐店,点了一份两块钱的咸饭,连汤都舍不得点,就着自己军用水壶中的水充饥。“生活好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我相信,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都应该保持艰苦奋斗、为民奉公的本色!”陈欠水说。

    有人对陈欠水退休后的生活表示不理解,问他:“你都退休了,还这样天天下乡,连老百姓的一顿饭都不肯吃、茶都不喝一口,你图什么呢?”陈欠水问心无愧地回答:“我什么也不图!”现实是,在扶残助困工作中,他不仅全年无休为困难群众做实事,而且从未领取任何补贴和过节费,甚至还自己承担了下乡的一切费用。“现在我虽年纪大一点,但工作力度不减,我从不认为自己艰苦奋斗几十年,退休后对自己可以降低要求。”陈欠水说。

    发扬:助人为乐 终生不渝

    难能可贵的是,对于陈欠水扶残助困的工作,妻子和儿女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只不过有时老伴担心陈欠水的身体,她时常会劝他:“你年纪大了,还是少做一点吧。”家人的支持与理解,让陈欠水深感宽慰。陈欠水的儿子陈永军大学本科毕业后,成了惠泉啤酒厂灌装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在工作中,他秉承了祖辈的家训,不怕脏、不怕累,勤恳本分、恪尽职守。在车间工作中,陈永军为清理生产碎片,常常一做便是好几个小时,脱下雨鞋之后,都能倒出汗水,但他依然任劳任怨。公司领导对于这个吃苦耐劳、勤劳能干的年轻人颇为赞赏,一打听,知道他原来就是陈欠水的儿子,也就不以为怪了。陈欠水女儿陈永红,大专学历,在乡镇中学供职,为人忠厚,工作踏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

    “父母辈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身。到了我这一辈,在满足了温饱的基本需求之后,我觉得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了。所以,我在继承父母辈精神品质的同时,还要发扬助人为乐的美德。我将它更好地融入扶残助困的实践工作中,让更多需要帮助的百姓群众能够从中受益。”陈欠水说。

 

【责任编辑:黄晓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