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接力 传承泉州海丝文化
来源:东南早报 发布时间:2017-06-19 18:01

    开栏语: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一句家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种家风影响一整个家族。能够把这些美好的、充满智慧的家庭理念传播开来,让更多人从前辈的经验中获得认知和成长,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当前,“家+文化”建设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泉州市纪委、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市工商联、泉州市地税局、泉州晚报社特别策划了“泉南名家家风故事”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大泉州地区闽南名家家风传承的当代故事,讲述30位闽南名家的家风故事,让闽南优秀家风得以更好地传播。

    第一期名家档案

    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收藏与研究者、著名考古学家。吴幼雄,吴文良之子,现年80岁,退休前为泉州师范学院教授。

吴幼雄教授讲述三代人的故事

少年时期的吴幼雄(后排右二)随父亲吴文良(前排左二)与家人郊游留影

吴文良(右三)一家合影,左二为其父吴玉成。

    吴幼雄家中保留着一个陶瓷茶盘。陶瓷茶盘的图案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做工很精致,上面写有吴幼雄三兄弟的名字。当年,父亲吴文良以他三个儿子的名义,将此赠送给教堂神父作为礼物。这个陶瓷茶盘曾经流落民间多年,现在又回到了吴幼雄手中。吴文良先生是宗教石刻收藏与研究者、著名考古学家,曾编写重要史料《泉州宗教石刻》。半个世纪之后,吴幼雄继承父亲的衣钵,出版该书增订版,继续将热血播撒于冰冷的“石头”上,挖掘和探索关于海丝泉州的历史变迁与陈年旧事。谈起父亲,吴幼雄表示,当年,父亲潜移默化地让他接受多元文化,以及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上言传身教,令他在学术研究这条道路上受益匪浅。

    多元宗教文化  万道归一

    吴幼雄的爷爷吴玉成是一名基督教徒,而吴文良后来认识了陈光纯的女儿,则来自于天主教家庭。除了在成长和情感经历中接触了基督教和天主教,吴文良还与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均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经历均为他日后的宗教石刻研究工作,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吴文良多次到世界仅存的摩尼教遗迹草庵考察,将草庵的面貌披露于世,并与广空大师结为好友;解放初,有人乘机乱挖城墙基石、古墓石头,泉州灵山圣墓眼看即将遭受破坏。这时,吴文良挺身而出,他向时任晋江专署专员的许集美提议,发出布告禁止,最终保护了这个泉州重要伊斯兰教文物……

    对于吴文良来说,“万道归一”,是他对于宗教的态度和精神境界。而在儿子吴幼雄眼里,父亲在研究和治学过程中,对于泉州多元宗教文化所秉持的“开放、包容”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成了他今后研究和治学的重要标杆。

    言传身教 儒家思想

    如今,说起吴文良,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宗教石刻收藏与研究者、著名考古学家。而事实上,最初,对宗教石刻进行搜集和研究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他真正的职业是一名中学教师。从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吴文良先后在福建省立晋江中学(今泉州五中)、集美中学、安海养正中学、晋江县立中学(今泉州一中)、泉州培元中学、泉州凌霄中学等学校任教,他所教授的科目有语文、英语、历史、生物等。他所培养的学生,更是桃李满天下。

    尽管拥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但对于生物学科班出身的吴文良来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他产生的影响最大。进化论是对生命起源和发展的一种假说,主张的是以史为鉴,力图找出生命生存规律和发展方向,它代表着现代科学的理性思维。在生物进化论影响下,吴文良不信神、不信鬼,一心追求科学和真理,这也为他今后研究泉州多元宗教文化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从生物学学科中获取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亦为他日后研究石刻、制作标本和拓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师出身的他,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自然也是尤为重视。虽然对于多元宗教,秉承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但所谓“万殊一本”,贯穿始终的则是儒家思想。据吴幼雄回忆,小时候,父亲便懂得寓教于乐,时常给他们讲各种有趣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故事。这其中听得最多的故事,便是关于孔融让梨和陶侃搬砖了。孔融让梨,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谦让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陶侃搬砖,则教育他应时刻保持勤劳的优良品格,切不可贪图安逸。

    除此之外,父亲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关于泉州本地文化的故事,比如俞大猷与练胆石、少林十八铜人以及泉州赶考秀才的故事。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让他从中获得关于人生意义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同时培养了他对于泉州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好奇心。而正是因为这份热爱与好奇,才使他在多年之后,义无反顾地踏上和父亲一样的道路,花费毕生心血,执著于一块块冰冷的石刻,反复钻研、探索,只为从中挖掘出当年有关于泉州这座古城的传奇过往。

    子承父业 严谨治学

    吴文良对于宗教石刻的热爱,源起于一场讲座。一次偶然机会,吴文良参与了厦门大学教授、中国著名史学家张星烺所做的一场题为《泉州访古记》的学术报告讲座。在这场讲座上,他了解到了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多元的宗教石刻。从那一刻起,他迷恋上了历史学,并将一方方貌不惊人的石刻,作为他探索历史的指南针。

    他几乎将所有除去生活费用之外的收入,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终于引起了陆上丝绸之路研究泰斗夏鼐的关注。1956年,《泉州宗教石刻》终于得以首发出版。这本颇有历史研究价值的书籍,总共有81000字,162页。《泉州宗教石刻》首发出版后,马上在学术界引发很大反响。甚至有一名日本专家,专程通过郭沫若写信来探讨吴文良一处文章中的学术问题。但由于出版时间仓促,内容较少,夏鼐决定日后寻适当时期,重新增订。1958年,泉州市政府筹备建立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吴文良从泉州五中调任海交馆,参与筹建工作。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夏鼐得以平反。恢复工作后,他立刻让《考古》编辑部主任黄展岳前往吴文良家,了解《泉州宗教石刻》增订本的进展状况。想不到,吴文良已于“文革”中去世,接待他的是吴幼雄。他解释道,石刻都已经被抄走了,事实上有一小部分资料他带到学校去藏起来保护下来了。书也没有了,当时被造反派收到一起不知道是烧了,还是弄到哪里去了,搞不清楚。黄展岳提出:“一定要抢救!”吴幼雄回答:“尽力吧。”从前,他一直只是协助父亲工作,而从那一刻起,他正式接过父亲的工作。随后,吴幼雄在考古研究所的支持下整理收集资料,并被借调到考古所……

    经过一番波折之后,2005年,在泉州市政府的资助下,由吴文良、吴幼雄父子合著的《泉州宗教石刻》增订版面世,共计977000字,674页。此时,距离这本书首发已经相隔半世纪。这本书,不仅记载了中国沟通世界文明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浓缩了半个世纪来,父子俩对泉州海丝文化研究工作的接力与传承。

 

【责任编辑:黄晓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