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海丝】品多元历史文化,助一带一路崛起——泉州的海丝情结
来源:泉州市纪委监察局 发布时间:2017-05-18 11:35
泉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盛极一时。

    

    泉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盛极一时。无数东西方商船日夜往来,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在古刺桐港(后渚港)边上,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门户的泉州,依托着蓝蓝泉州湾,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再次走进世人的视野,一座现代化的工贸旅游港口城市正在崛起,新一代泉州人重振古港雄风的壮志正逐步变成现实。

    古刺桐港(后渚港)今貌(庄志阳摄影)

    泉港——海丝港市新貌(陈庆煌摄影)

    【从港口到交通】

    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的刺桐港

    走过12万公里、44个国家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元朝1346年来到泉州,并以此为起点在中国游历一年,写下游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伟大文化。“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有上百条大船,至于小船可谓多得不可胜数。”他晚年回到故乡后写成旅行记,对泉州作出与马可·波罗相同的判断。

    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内的伊本·白图泰雕像(涂志斌摄影)

    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外景(涂志斌摄影)

    亿吨石湖大港的历史变迁

    六胜塔位于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处在泉州湾入海口一个岬角的前端,元代以来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六胜塔的旁边就是古代“石湖码头”的所在地,这里早在唐代时便已开辟通航番国的“林銮渡”,宋元时期更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商贸大埠。如今的泉州港是中国东南沿海自然条件最好的港口之一,石湖港则已建成现代化亿吨大港,也是亚洲国际航线上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正借着“一带一路”东风茁壮成长。

 

    六胜塔与石湖港(张九强摄影)

    古石湖码头摇身一变成亿吨大港(颜华杰摄影)

    古城门见证泉州海丝发展之路

    港口,宋元时期给泉州带来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造就了泉州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泉州古代有七城门,古城门大量的石刻等文物史料,见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华、中外文化交流的兴盛。古往今来,七座泉州古城门,多少海丝经济文化交流从中穿越,窄窄的门洞在历史长河中是那般无限宽长。

    泉州七古城门之朝天门(陈起拓摄影)

    泉州七古城门之临漳门(庄志阳摄影)

    古桥结成“海丝”交流纽带

    泉州港的兴盛造就了泉州古桥熠熠生辉的历史风采。几乎每座大桥的建造,都与海外交通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一座耗费巨资大桥的建造,主要为方便大宗外贸物资的集结与配送,印证了当时泉州经济发达、港口繁盛、财力富足的历史事实。每一座大桥的通行,打造了更加便捷的陆路物流通道,又反过来促进古港贸易的繁荣。风雨千年,见证了“港通天下商船,贾胡与居民互市”等“海丝”辉煌历史的洛阳桥、安平桥等泉州古桥,而今仍然发挥着它们的交通和文化纽带功能。未来,海上新丝路还将从这里向世界延伸。

    建于北宋年间的洛阳桥,又名“万安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庄志阳摄影)

    建于南宋年间安平桥,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美誉(晋江市纪委供图)

    【从造船到航海】

    宋代古船诉说着泉州“海丝”过往

    1974年夏天,一艘沉没在泉州后渚港的古代木帆船被发掘出来,立即在考古界引起轰动。这条13世纪泉州造的三桅远洋商船,它运载着大量香料、药物及其他商品从东南亚归来。它揭开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宋代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十分发达,而造船技术在同一时代领先世界的,就是泉州。它在700年前为泉州带来繁盛,也让泉州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当下更为瞩目。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内的宋代古船(庄志阳摄影)

    薪火相传,后渚港造船人怎么也割舍不下先祖的“海丝”情节,一代代依然执着地造着“宋代木帆船”。(陈英杰摄影)

    郑和在九日山祈风下西洋

    明初的泉州港在全国海外贸易中处于领先地位,与100多个国家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在郑和下西洋航海的壮举中,拥有“三湾十二港”的绵长海岸线与精良造船技艺、丰富远航经验的泉州港,同时在货品、宗教、人才等方面优势突出,为此,郑和舟师曾频繁辗转泉州,留下许多史迹和美丽传说。南安九日山上,完整保留着宋元海上祭祀史迹祈风石刻群,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郑和从这里祈风后,下西洋。

    九日山上的石刻,印证了郑和等航海家对季风的精准利用(庄志阳摄影)

    【从海关到贸易】

    不断升温的“海丝”国家经贸往来

    北宋前期,泉州港对外贸易繁荣兴盛,朝廷在泉州设立市舶司,这是全国最早的海关。据记载,南宋时期,泉州港的关税占到朝廷税收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泉州同东南亚、中东等“海丝”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迅速升温。一代又一代爱拼敢赢、海纳百川的泉州籍乃至海外侨胞企业家群体,走出去、引进来。如今,泉州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化、机械装备等一大批产业集群,产品遍布东盟、中东、南亚和非洲的“海丝”国家和地区,为“海丝”沿线地区的经贸往来和产业转移提供了巨大的空间。2016年,泉州市与“海丝”沿线国家年贸易总额121.5亿美元,约占全市贸易总量的50.59%。

    宋泉州市舶司遗址(庄志阳摄影)

    今年4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对接会在泉州石狮召开(泉州市商务局供图)

    泉州“海丝”同时也是一条“德化陶瓷之路”

    作为古代“海丝”的重要物质载体,陶瓷产业在德化由来已久。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瓷就走出山门,畅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一条“陶瓷之路”。据学者研究,10-14世纪,德化县窑址遍布,迄今已发现外销窑址185处,其密度居全国前列。今天,德化80%的产品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引领世界陶瓷产业向前发展。

    今年4月,来自乌克兰、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35位外宾,到德化参加“海丝情·陶瓷韵”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连江水摄影)

    明清朝代是兴盛一时的名窑——月记窑,如今仍然窑火相传。(德化县纪委供图)

    神奇的东方树叶创造了无数海丝奇迹

    茶叶,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代表之一,从古至今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而“铁观音茶”的故乡安溪,神奇的东方树叶创造了无数奇迹。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安溪县与“海丝”沿线产茶国家往来、产品互销、文化交流、活动联办等深度和广度日渐提升,并致力构筑国际市场“茶香通道”。目前,安溪铁观音出口东南亚、欧盟等63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1.6万吨,已成中国茶一张“世界名片”。

    又是一年春茶香,安溪铁观音进入春茶采摘制作季,茶农在生态茶山上忙碌中。(邱宏伟摄影)

    安溪茶都交易忙(安溪县纪委供图)

    永春制香产业背后的“海丝”姻缘

    唐代以来,泉州发展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往来泉州的各国使臣、商人和传教士,向泉州输入了香料、药物、宝货、纺织品、皮货等,其中香料占相当大的比重。五代时期,永春人留从效任清源军节度使,“招徕海上蛮夷商贾”,为促进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做出巨大贡献。南宋初年,蕃客蒲罗辛一行来泉州贸易,运载价值30万贯的乳香,受到宋王朝的嘉奖。明末清初,蒲罗辛家族后人由于历史变迁、家道中落,分别避居永春、德化、晋江、漳浦。虽分道扬镳,但专注篾香制作的传统不改,世代相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达埔这个宅子迎来了蒲氏后裔以及传家之宝——永春香制作工艺。于是制香工艺在永春传开,制香从未间歇。时至今日,永春制香远近闻名,县城境内有大大小小近300个制香厂,产品远销海内外。

    位于永春县达埔镇的兴全香业公司工人趁天晴晒篾香(庄志阳摄影)

    蒲氏后裔开设的永春龙兴堂制香厂工人正在忙着晒香(庄志阳摄影)

    【从民族到宗教】

    草庵摩尼教寺讲述明教生息渊源

    草庵摩尼教寺遗址位于晋江万山峰,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为中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明教)遗址,也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实物依据。十多年前,金庸先生来到晋江草庵,亲证真实历史中的明教。宋代明教会碗、摩尼光佛、摩崖石壁经文……明教之物,渐入大侠眼中。金庸先生在此追溯着《倚天屠龙记》中明教生息渊源。

    草庵摩尼教寺遗址外景(晋江市纪委供图)

 

    今年4月20日至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创意与遗产研习班在泉州举行,国际良知遗址联盟主席的迪安博士率领国际文化遗产专家一行,饶有兴致参观了草庵。(晋江市纪委供图)

    丁氏祠堂见证了海丝人文交流融合

    陈埭丁氏宗祠坐落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始建于明代初年,是福建省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陈埭丁氏原系阿拉伯人,裔族避居陈埭,取其祖尾音“丁”字为姓。尽管丁氏各个方面都已经汉化,但在宗祠里,仍然能看到伊斯兰教习俗的遗迹,这种闽南汉文化与伊斯兰教遗俗相融合的文化特点,既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的见证,也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的文化品牌。晋江当地有句俗语,“阿拉伯人擅经商,晋江丁氏会做生意”。陈埭丁氏的生意经,生根于海上丝绸之路,也获益于海上丝绸之路。一直以来,泉州与“海丝”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十分密切,阿拉伯后裔身份也曾为陈埭丁氏海外贸易带来许多便利。

    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宗祠外景(晋江市纪委供图)

    陈埭回族史馆设于丁氏宗祠内(晋江市纪委供图)

    【从文化到民俗】

    蟳埔蚝壳厝承载着海丝记忆

    坐落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的北岸,泉州丰泽蟳埔村曾经是无数远洋商船的出发地。远洋航船载着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运往世界各地,返程时压船的蚝壳成了村民们的建筑材料。蚝壳厝具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冬暖夏凉的特点,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如今,当地群众渐渐富裕了,一幢幢小楼取代了矮小破旧的蚝壳厝,但许多群众依然眷念着蚝壳厝,仍然习惯生活于其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呵护着心中的海丝记忆。

    习惯穿着民俗服饰的蟳埔阿姨在蚝壳厝旁劳作(庄志阳摄影)

    小小蚝壳厝承载着沉甸甸的“海丝”记忆(庄志阳摄影)

    五店市里当番仔楼邂逅闽南古厝

    唐朝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五店市”。晋江,历史上是大泉州地区的统称,“五店市历来都为闽南重要集镇过往的交通枢纽。随着泉州海丝经济日趋繁荣,“五店市”在明清时期已然成为一片繁华的街区。目前,街区内的建筑更是特色突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其中,番仔楼(“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称呼,出洋祖先回乡盖的房子被称为“番仔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闽南民居建筑。元、明以来,晋江乃至泉州民众出海南洋谋生创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华裔。他们衣锦还乡后建起的一座座“番仔楼”,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如今,从五店市出发,从五里桥畔出发,从海丝的起点出发,晋江乘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东风,一次又一次创造晋江奇迹。

    闽南的建筑大气而开放,红砖古厝错落有致,流光多彩的燕尾脊参差交错,一幢接一幢,像极了一座座宫殿,所以,人们又称这样的建筑为“皇宫起”(徐维耕摄影)

    有闽南特色与南洋建筑特色的“番仔楼”(庄志阳摄影)

    “海丝”地区传唱不息的南音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千百年来先后来到泉州的各国商人所带来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与泉州乃至中原文化交流碰撞,形成了泉州最具特色的风采。南音与海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它的形成离不开沿着这条古代商贸之路而来古波斯人与古阿拉伯人,如果熟谙各种古典音乐,或者曾听过欧洲中世纪行吟诗人的吟唱,你会觉得与听过的南音颇有相似之处。南音是一个年代悠久、源远流长的乐种,其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的音韵,并深受波斯文化的影响,是中外传统音乐交流的结晶。泉州先民沿着海上丝绸路,遍布海上丝绸之路的各个地区,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如今,南音承载着出海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千百年来,依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传唱不息,经久弥新。

    融合中原古乐和波斯吟唱艺术的南音(南音雅艺供图)

    南音是泉州为世界保留的一张古老文化名片(南音雅艺供图)

    泉州人的“海丝”文化觉醒

    2013年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到2014年承办“东亚文化之都 2014泉州活动年”;再到2015年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打造承载丝绸之路精神的文化艺术博物馆、建成开放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举办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泉州分会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在讲好闽南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大局的过程中,海内外3000万泉州乡亲更加充满自豪感和责任感,更加充满文化自觉和自信。其中,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为亚洲唯一一个以海丝为主题的艺术公园。

    以“海丝”为主题的艺术公园(庄志阳摄影)

    海上丝绸之路航海群雕(庄志阳摄影)

    连着历史,牵着未来,古港将雄风再起

    泉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泉州人沿着先人“海丝”足迹,从港口到交通,从海关到贸易,从造船到航海,从民族到宗教,从文化到民俗等,传承不止、生生不息,至今奇迹般地保留着众多“海丝”遗存。泉州这些与“海丝”相关的遗存,随处都在诉说“海丝”在泉州的繁荣与发展的人和事,承载着泉州人挥之不去的情感,也长存在“海丝”游子瞩望家乡的梦里和魂牵梦绕的记忆中。泉州这一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不仅为泉州人、也应为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古城泉州西街的“海丝”遗韵(庄志阳摄影)

    游历中国17年后,马可·波罗离开中国返意大利的泉州出海口新貌(陈起拓摄影)

    一头连着历史,一头牵着未来。泉州过往因海而兴,如今借海出行。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新时代背景下,泉州将乘势而为,把握好发展机遇,坚持互动互促,建设名副其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我们相信,通过软硬环境的提升,泉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时空距离将越来越近,人员往来将越来越密切,经贸合作潜力和空间将进一步释放。站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城泉州的“海丝”记忆正在苏醒,将向世界展示更为光芒四射的魅力。

    泉港临港岸线码头泊位上的巨轮整装待发(陈庆煌摄影)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民族英雄、海洋英雄郑成功的故乡——泉州,向着更广阔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发。(陈起拓摄影)

【责任编辑:黄晓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