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我们需要更多的"田福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5-04-09 09:47
3月25日,根据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播出大结局。从播出之日起,该剧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编者按:3月25日,根据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播出大结局。从播出之日起,该剧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剧中,以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陕北城乡变迁为时代背景,呈现了孙少安、孙少平、田福军等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和原著相比,电视剧加大了对田福军形象的塑造,不论是否缘于编剧对当下官场现状的关切,观众对照当下都能找到强烈共鸣。田福军虽是七八十年代的人物形象,但其精神世界之丰满和人格力量之向上,依然是当下领导干部应该追求的。

    “开仓放粮,一切后果我担着”

    镜头一

    特意避开村干部,田福军到土崖凹村了解实际情况。然而眼前的一幕幕让他心如刀割:一个村十几户人家,家家缺吃少穿,人人蓬头垢面,有的竟扫厕所墙根下的观音土拌饭吃。到了生产队长家,生产队长把连给孩子都舍不得的糠团子拿出来招待他,他偷偷流下了眼泪。面对饿着肚子的村民们,田福军不惜违反上级规定,决定开仓放粮,将储存的战备粮调出来,并承诺:“一切后果我担着!”

    田福军是农民的儿子,虽然他上过大学,先后在黄原地委、原西县担任领导职务,但他的心牢牢记挂着的始终是人民群众。他明白,开仓放粮要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他也清楚,在当时的情况下,若开会讨论,必定没有下文。但与人民群众相比,个人的政治前途又何以足惜?于是他做出了开仓放粮的决定。事后妻子为此事责备时,田福军的回答是:“我犯的错误,都是为老百姓犯的!”“我知道我在干什么,我知道我的责任在哪儿!”

    为什么明知“犯错”也要为之?因为田福军知道,在那个时候,让百姓有口饭吃,是他应扛在肩上的责任。到了今天,当我们看到一些领导干部为个人升迁、一己私利、贪婪欲望而“犯错”犯法,不禁思考,党员干部是否还记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是否清楚面对人民群众时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

    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党章所规定的“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永不会变。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重大命题,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也只有这样,才会主动深入群众,真心、用心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当然,为群众办实事,还要能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因为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还要看“做功”。

    “咱是为百姓办事呢,还是为保持称号”

    镜头二

    原西县革委会常委会会议上,革委会主任冯世宽为保住“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称号,做出很多不切实际的工作决议。田福军的直言不讳惹得冯世宽大发雷霆摔了椅子。班子成员个个都愣住了。田福军却起身扶起了椅子,问冯世宽:“咱是为百姓办事呢,还是为保持称号?”

    田福军与冯世宽的冲突在电视剧中多次出现。冯世宽认为自己是黄原地委书记苗凯的亲信,又是县革委会一把手,在各种会议场合,常常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他对于所谓的荣誉、称号、头衔格外重视。对于他的独断专行,田福军总是诚恳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看法。而冯世宽却听不进,相反还给田福军扣上“大帽子”。田福军不盲目服从上级和权威,而是对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决议坚决支持,对不利于人民群众的决策实事求是地说出来。

    其实,不讲真话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假大空”的话、“隐报瞒报漏报”的事我们时有耳闻,这都是不说真话的具体体现。这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但同时,一些领导干部也抱怨很难听到真话。

    《古文辑要》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司马光就此评论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如果讲真话的人因忠言逆耳让领导不悦,因此受到排挤“穿小鞋”甚至打击报复,而溜须拍马的人为取悦领导察言观色,阿谀奉承,反而得势得利,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没有人敢讲真话,领导决策就会出现偏差,最终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欢迎和鼓励别人讲真话。

    “我回去是干实际工作”

    镜头三

    在向省委书记乔伯年表达了自己想回黄原当农机站站长的想法后,乔书记笑着让他先回去等待通知。一心想让田福军留在省里的妻子闷闷不乐地收拾行李,既担心他“回到黄原会被欺负”,也觉得“当个农机站站长能有啥前途”,田福军却很坦然:“我回去是干实际工作的。”并告诉妻子,让黄原的百姓从吃黑面馍变成吃白面馍就是他的前途。

    不论是被排挤、打压,被“挂”到地区防疫站工作,还是被省委组织部借调协助办理“文革”中的冤假错案,田福军想着的都是如何“干实际工作”。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田福军始终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开拓进取的领导能力,得到了省委书记乔伯年的赏识。以为回去当农技站站长的田福军,经过组织考察和研究决定被任命为黄原地区行署专员。连升三级的他仍然冷静淡然,在连妻子都没有来得及告知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到黄原地区任职,并很快转变角色,奋战在压力更大的工作岗位。

    明代文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其意是为人处世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调整如云卷云舒般随意,才能无意。宠辱不惊和去留无意,既是淡泊心性、超然物外的处世境界,也是领导干部党性的内在体现。领导干部求上进、对前途有所求本无可厚非,可是现实中有些人却逐渐模糊了“求”的动因,或是在职务升迁上心浮气躁,刚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台阶”,或是对岗位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向组织讨价还价,或是临近“到点”,感到提拔无望,精神不振,在其位不谋其政、任其职不尽其责,等等。究其原因,还是“上荣下辱”、“患得患失”的意识在作怪。

    因此,领导干部要不断纯洁“求”的动因——领导干部所追求的一切进步,归根结底都应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只有自觉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到人民的事业中,才能真正得到有价值的进步。为民服务才是每个领导干部追求进步的根本目的和动机。

    “整顿机关工作作风没有下不为例”

    镜头四

    上任黄原地区行署专员后的田福军带领其他领导干部下乡调研。定好八点半出发,可牵头的农业局局长九点十分才到集合地点。田福军内心非常不快,他生气的是,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如此不重视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抓紧时间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对他们来说如此宝贵。田福军当即宣布停止其农业局局长职务,对于农业局局长“下不为例”的请求,他强调:“没有下一次了!”“我在行署见面会上已经说过,要整顿机关的工作作风。”

    田福军在多个岗位历练过,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不良作风,历来深恶痛绝。早在原西县做革委会副主任时,他就经常到农村认真调查研究。担任行署专员之后,其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工作作风继续发扬。对于不能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的会议,他不参加;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作风问题,他总是及时批评;下基层调研,田福军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不亮明身份,同乘公交车,深深体会了市民生活、工作中的劳累和不便;在田间地头的现场办公会上,他仍然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

    曾几何时,我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到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时走马观花,热衷于发表重要讲话和指示,流连于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热衷于称兄道弟拉帮结派,流连于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如此作风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不仅与我们党的宗旨格格不入,也是党性不强、纪律不严的体现。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过硬的工作作风,革命战争年代需要,改革开放年代也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聚焦“四风”问题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身作则、以上带下改进作风。现在,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变种又会冒出来。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如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就会功亏一篑。

    形成风气不在一朝一夕,改变风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做的就是像田福军那样,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陈华文)

【责任编辑:宋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