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伟:大山深处的“领路人”
来源:泉州市纪委监察局 发布时间:2014-03-13 10:39
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就应该团结带领一帮人干事业,把村里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农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兄弟。

图为2010年,陈其伟(左二)在村民家中听取村发展建议

    2013年7月7日深夜,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朝阳公路,一辆小轿车向山外疾驶。后座上,一名面容憔悴的男子双眼紧闭,呼吸越来越微弱。他,正是多日奔波劳累、深夜在村部值班突发心肌梗塞的全国劳动模范、泉港区涂岭黄田村村支部书记陈其伟。此刻,黄田村主任陈伟聪坐在驾驶座上,一边开车,一边不停地叫唤:“老书记,坚持住,再坚持一下,我们就快到了!”

    到朝阳路口,一辆120救护车飞速过来。经过短暂检查,医生不无遗憾地宣告,他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30多岁的陈伟聪傻了,推开医生,紧紧抱住老书记,反复念叨着:“老书记,不可能,你精力充沛得像装了发条!”……

    衡量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陈其伟生命的全部时间只有56年,却像一把铁犁头,深深扎在泥土里,不惧荆棘砾石,步步向前,翻出新泥。自己磨耗了,却越发锃亮。

    春来了,杜鹃花爬满山坡,静静地染红了笔架山。往年那个匆匆走过的老支书,今年再也没来了。但我们试图走遍他所工作过的每一个角落,去倾听关于他的点点滴滴。

    “这26年,他是一把铁犁头!”

    驱车进入朝阳公路黄田段,一条宽阔水泥路沿着山势蜿蜒向涂岭老区深处,很多弯道经过裁弯取直宽了不少,靠山谷悬崖一侧的路沿都装上了石栅栏或钢栅栏。窗外,山上的绿树红叶郁郁葱葱,路旁开满红的、紫的花朵的三角梅格外精神。深深吸口气,清新山风,芳香沁人心。

    黄田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地处泉港、惠安、洛江、仙游交界处,四面环山,发展一直比较滞后,一度还是市级重点帮扶村。通公路以前,村民买个化肥、日用品,要肩挑背扛,走30多公里山路。“山头光溜溜,河水溪中流。女人走仙游,男人到处溜。”顺口溜说的是早年黄田困苦,女孩子都嫁到邻县仙游,男人无田可种,没有活路,光棍多的景象。

    没有路,就没办法解决脱贫致富问题。“1987年,老书记一上任就开始修路,到他突然离去的那天,还在为修路的事奔波。” 陈伟聪回忆说,老书记逝世那天是小暑,天气热得喘不过去来。早上7点多,两人就去查看村道裁弯取直工地,然后赶到泉港、惠安两地相关部门申请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午在惠安街上吃了一碗稀饭后,就在车里休息,下午又赶回村村道裁弯取直工地安排施工任务;傍晚又翻山越岭赶到仙游县园庄,协商两地道路扩建连接的事,奔波了一天;回村后,他又回村部值班写汇报材料。“夜里快11点,当我接到老支书的电话赶到村委会时,他已经倒在了值班室。”陈伟聪说,那天晚上,他还叮嘱我早点休息,第二天一大早要赶到省里,向相关部门汇报黄田溪整治项目。

    “这26年,他是一把铁犁头!”作为“发小”,陈云腾谈起陈其伟,眼眶就红了。一开始修路没有钱,陈其伟就拿起锄头,带头挖山修路,工期紧张时连续一个星期没回家,因为水泥必须连续浇注,他当天晚上就通宵熬到天亮。为了筹集资金,他26年不分昼夜地向各界争取资金,还卖掉自己的拖拉机带头捐资。修朝阳公路时,他以甚至私人名义借了不少钱用来垫付工程款,过年时讨债的人一拨又一拨找上门,把他一个大男人硬生生地逼哭了。擦完泪之后,他又赶到修路工地。

    孩子深夜突发高热之时,他在修路工地上,爱人突然离世之时,他在修路工地上,父亲病危之时,他还在修路工地上……陈其伟这份执著和干劲感动全村群众,大家纷纷拿起锄头、铲子到工地义务劳动,不要一分钱。一个包工头对陈其伟说:“就冲着你这股劲头,我就是不赚一分钱,也要帮你把路修好!”

    凭着这股劲头,从1987年至今,陈其伟争取落实各级帮扶资金3700多万元。他带领村民开通了黄田至周边所有村落的道路达40多公里,四通八达,并且路面全部硬化,村民到山外时间由原来4个小时缩短到半小时。植树育林,引进资金,通水通电,通公交通数字电视,发展村办企业,一点一滴改变黄田的落后面貌,实现了三年一跨越、五年一变迁、十年造就一个新黄田的规划。“一靠党支部,二靠水泥路。”黄田村村民这样总结家乡过上幸福日子的经验。

    陈其伟也跟村民们红过脸。

    朝阳公路开通后,有个老板看上了黄田的瓷土矿,前来联系说要开挖,每年给村里上百万元。当时多数村民都动心了,但却被他一口拒绝了,他说“现在如果开挖瓷土,必然会破坏水土,我们黄田发展,决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为代价”。老书记硬是带领村民在荒山上种起大批林木,并引来矿泉水厂、珍稀苗木基地、有机茶叶基地、生态果林、中华鲟养殖等一批无污染的项目。

    大约10年前,黄田村学习其他地方做法,广种速生林,巨尾桉是主打树种。可是没过几年,巨尾桉虽然经济效益不错,陈其伟却动员村民少种巨尾桉。很多村民不理解:“种巨尾桉,山绿得快,钱来得快,致富养老还它呢,为什么不让种?”陈其伟就村民带到山上,看巨尾桉旁边裸露的土地,“巨尾桉是长得快,但是吸地力,旁边草树长不大。水土被冲走了,后代靠什么致富呢!”经过耐心的思想工作,黄田村定下规矩:山上巨尾桉只伐不栽,引进桂花、香樟树、红豆杉、黄花梨等名贵树种。

    厝斗自然村是黄田村最后通水泥路的自然村。从村部到厝斗长约8公里多、宽4米多的村道,是陈其伟没来得及修完的路。路上,陈伟聪碰到几位开车回家的村民,就放下车窗互相打招呼。

    “厝斗的年轻人基本在外打工,他们今年回家过年要比往年要早。”陈伟聪说,路通了,村里越来越多人外出打工,村里新楼房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但老书记却发现问题:外出打工的人大部门把老人或者孩子放在家里,一年难得回来几次,钱赚到了,家却变空了。“这条路的尽头是古驿道,通往千年古寺笔架寺。老书记早就盘算着要厝斗的优势开发起来,还请人做规划,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不用离开父母妻儿,外出打工。” 陈伟聪说。

    “老书记常说,我的愿望就是让全村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村子里的每一条道路,每一点进步,都倾注了老支书的心血。”陈伟聪,“老书记突然撒手而去,他的希望一定还要继续下去。”他说。

    “把农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兄弟。”

    陈其伟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父母亲是老地下党员、老交通员。老父亲反复教育他的多是重复的一句话:“要给老区建设尽一分心力,要把老区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

    在他遗留下的一份文稿中写道: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就应该团结带领一帮人干事业,把村里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农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兄弟。多为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把群众的微笑当作自己最开心的事。

    被光秃秃的“臭山头”包围着,是黄田村的“穷根”。陈其伟和村两委边干边摸索,找优势、查不足,一条适合黄田发展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提出了“养山吃山”、生态致富的发展思路。他认为,“有山无石好种草、有树无林好种果”、“万余亩荒山是群众发家的财富”。在他的动员下,群众纷纷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种植油菜花、茶树、龙眼、橄榄、油柿、余甘等经济作物,建起了黑山羊、土猪、蜜蜂等养殖基地,黄田村走出了一条山顶种草养羊放牛,山腰种水果,山下种粮食,房旁养家禽的庭院经济发展道路。

    山绿了、水清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通过发展生态产业,黄田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万余元,80%以上的村民盖起新房,每年村财收入几十万元,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文明村。

    把别人的困难看得重些,自己的困难看得轻些。陈其伟爱与村民唠嗑,家家户户的冷暖,他都放在心上。赖好成是村里的老党员,他妻子10多年前就瘫痪在床,大儿子意外身亡,小儿子也不宽裕,前几年赖好成腿又摔断了。赖好成家的困难,陈其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帮助俩老人争取了低保,逢年过节时送补助金。即使平常路过,也会到他家里坐坐,看看家里有什么困难,帮忙做些家务。“我知道好几次因为上级的困难补助金不够发,老书记偷偷拿自己的钱给困难户。”赖好成说,山里不容易吃到海鲜,老书记就把家里的海蛎干等东西送到我家,让我们尝尝。在陈其伟的遗物中,有一大摞黄田村贫困户的资料,上面细细地注明着每户村民的年收入、致贫原因,对一些特别贫困的,陈其伟还做了记号。

    “老支书牙刷用秃了舍不得换,袜子磨出大洞还穿在脚上。8届书记,他次次满票当选。”黄田村村支部副书记陈志云说,陈其伟给村两委早早定下了干部不设单独办公室、参与公益建设不拿补贴、无偿为群众代办审批事项等地一批“老规矩”。

    村民陈文辉说,这些年村里的路越来越宽,村民的房子越盖越美,却唯独没有老支书家的。他们家的老石头屋年久失修,遇上下雨天房顶漏雨,床都没地方挪,全家人只能到妹妹家借宿。“去年他们拆了老屋想重建,拆下来的石条立刻被运到朝阳公路上做了挡路墙。”

    陈伟聪说,老书记90多岁的老母亲是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的地下交通员,属于“五老”人员,可老书记在位26年里,他母亲从未领过村里一分钱的慰问金。

    ……

    7月7日深夜当听到老支书突然离世的噩耗,不敢相信的村民都赶到陈氏祖厝,很多人都哭了起来。在外村民也赶回村里,送支书。

    此别已是绝期,群山悲歌清泉泪。送葬陈其伟的那一天,那些他生前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在烈日下黑压压的一片为他送行。

    开门看见满山绿树,屋前清溪,村民们想起老支书;走在黄田村外出必经之路朝阳公路上,村民们想起老支书;夜里行走在路灯明亮的村道上,村民们想起老支书;……村民们怀念他,舍不得他,直到现在,有的村民们还常常下意识地拿出手机拨打他的电话,希望听到他再问一声:“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的吗?”

    “爸爸其实是很爱这个家。”

    采访陈其伟的母亲,是在田地上。当时,她正和女儿一起手挥锄头挖地瓜。看见我们,老人家就拉着我们的手,慢慢地走到田埂,坐了下来,握着我们的手,一言不发地看着远方,过了一会儿,才说句:“伟啊,是个好孩子。” ……

    一个哭声突然打破了我们的思绪。俯身在田地另一头劳作的陈其伟妹妹,站在那里,泪如雨下。

    90多岁的老母亲、未成家的儿女、修一半的房子……猝然离去的陈其伟,留给家人是“心如刀割”。

    ……

    在陈其伟小女儿陈小敏记忆里,从记事起,爸爸就经常不在家。小时候,她都跟爸爸妈妈一起睡。但是,经常半夜醒来,不见爸爸回来;天亮醒来,还是见不到爸爸。因为,他已经出去做事了。“我们一家人常常是10多天都见不到他。”她说。

    在小敏记忆中,爸爸与家人在一起,时间最长的是2002年6月。由于妈妈意外离世,爸爸整整一周,神情恍惚,守在家里。但7天后的早晨,小敏起床后,又看不到爸爸了。陈其伟又领着村里的党员干部,在穷山恶水间辟路搭桥。

    “在爸爸心中,村里的事,永远是最重要的。”小敏说,哪怕是一向成绩优秀的姐姐高考落榜、爷爷病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一家人因老房子破烂漏雨寄养在姑姑家里等一些家中“大事”,爸爸都无暇顾及,甚至是“无动于衷”。

    在小敏的印象中,妈妈身体一向不好,手脚都患有风湿病。爸爸微薄的工资根本无法撑起整个家。因此,妈妈还得种很多地、还得打小工。有一次,妈妈割水稻回来,风湿病又犯了,脚酸疼得厉害。当时,爸爸就在家里,与村干部商讨工作上的事,根本无暇顾及妈妈。只对她说了一句话,“疼,就少种点地”。妈妈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收拾着刚割回来的稻子。我也哭着对妈妈说,“妈,不要哭呀,爸爸工作忙,村里的事又多,家里的事我会帮忙的”。可当时,小敏实在无法理解,爸爸怎么能这么无动于衷。

    渐渐地,小敏长大了,开始慢慢地懂得爸爸了。“爸爸其实是很爱这个家的。”

    父亲、爱人的相继去世,成为陈其伟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也比以前更沉默寡言了。“但对家里的事,也变得更加敏感、更加柔情。”小敏说,不管工作多累、多晚,爸爸每天总要去看一下奶奶,聊上几句。“阿姆,快睡吧,今天一切都好,不用操心”。爸爸每次都是说完了这句话,才走出奶奶的房间,回到村部值班的。

    小敏上大学报道第一天,陈其伟硬挤出时间,送小敏去学校。“到了学校,他不但为我买了日用品,连被子都帮我铺好。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爸爸细心整理生活杂务的一面。我站在一旁,眼泪一直在打转。”“在学校要学会照顾好自己,要认真读书,吃好睡好,家里的事不用担心,我会处理好。村里还有好多事,我得赶回去了。”说完,陈其伟就匆匆离开了。

    2013年7月7日深夜,小敏无法相信,爸爸就这样走。还没来得及尽孝,还没拍过一张全家人合照,还没听到您的女婿捧茶叫您一声爸爸,……您,怎么能不留一句话就离开了呢?

    跪在爸爸面前,小敏看着他安详的面容,拼命喊着,“爸爸,我的爸爸,您回来!回来呀!您不是说,今年10月1日,要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嫁出去吗?您不是说等干完这一届,就好好在家里享福、带孙子吗?您不是已经买好了篮球、运动服,等明年新房子修好了,就在庭院里和我们兄妹一起打打球的吗?一生一言九鼎的您,这次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

    在整理陈其伟留下的两箱笔记本中,小敏看到其中在一页中写到:“我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称职的党支部书记。但却不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家人那么支持我,而我为他们做的却很少很少……我常问自己,我这样做值得吗?群众到底会不会理解?我苦苦思索,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我想到坚强不屈的父亲,想到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妻子,想到十分懂事的孩子,想到上级领导的关心,想到群众期盼的目光,我更想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尤惠艺)

【责任编辑:黄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