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性感染人员多,密接、次密接人员多,转移集中隔离人员多;
人员较密集,务工人员多,没有独立卫生间和洗漱间,交叉感染风险大;
社区管理服务人员不足,日常网格化防控力量缺失;
务工人员三餐以食堂或外卖为主,没有自己开伙,生活物资保障压力大;
抗疫和保供要两手抓、两不误,社区内医疗物资保供、消杀企业人员和车辆进出,内防输入、外防输出压力大……
——这些是丰泽区城东街道浔美工业区面临的严峻抗疫形势。闻讯驰援的市纪委监委下沉浔美工业区工作队到达后,一路披荆斩棘,扛下疫情防控的各项急难险重和事关民生的件件“急难愁盼”事。
精准摸排封控管理,守紧守牢人员车辆通行查验口,有力有序织密织牢防控网,用情用心解决群众各类困难和问题……他们既是网格员、安全员,也是宣传员、保安员,更是工业区疫情和群众安全的“守护员”,守住了一方安宁。
明确职责 细化分工
作为泉州的“老牌”工业区,浔美工业区涉及城东街道浔美、通源、霞美3个社区,园区及周边共有商务楼宇、厂房62宗,入驻企业200多家。浔美工业区是泉州本轮疫情的“重灾区”之一,如何尽快啃下这块“硬骨头”?如何保障好工业区内众多“新泉州人”的生活?3月31日下午,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迎来了一支作风和战斗力都过硬的队伍。
当天中午,市纪委监委第九纪检监察室主任钟志锋听到下沉到浔美工业区抗疫的征集令后,立即主动请缨,带队赶赴一线。与此同时,3月20日市纪委监委下沉到清源街道、刚刚圆满完成任务准备返程的干部洪佳森、许基助、陈盛彭、谢贤转4位抗疫“老兵”,也接到通知,即刻“掉头”奔赴浔美工业区。
在和疫情赛跑的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14点30分队伍集结出发,15点到达并受领完任务,15点20分工作队即进入网格点展开工作。根据工作安排,他们负责管控难度大的第五片区、阳性感染人员多的锦源公寓网格点及任务艰巨的工业区进出口查验点。
除了市纪委监委驻市国资委纪检监察组二级调研员陈泉木留守浔美工业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任副指挥长,其余9名队员分成2个工作组,钟志锋带队驻点第五片区,负责24个网格点内人员的疫情防控工作及1个工业区进出卡口人员及车辆的查验工作;凃志斌带领的小组主要负责锦源公寓网格点内的人员疫情防控工作。
工作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张九强 摄)
工厂多、租户多、人员杂,管控难度大;进出口查验点人多、车多、物资保供转运量大、保供与防控矛盾大……点多、线长、范围大,前期疫情防控基础不明,但工业区内没有设立村(居)管理机构,日常业务管理都由街道企业办几个人管理,园区行政管理力量薄弱。眼前的困难和问题千头万绪,但工作队员没时间抱怨和等待,撸起袖子就干起来。
凭着一张片区任务分工表,工作队以片为队、以厂为点,当天即迅速设点建队,并第一时间建立和落实负责的片区抗疫工作点及值班室,并组织全组人员进点进厂,与企业主或企业管理者核对封控人数、转移集中隔离人数、转移阳性病例人数等情况;进楼入户核对封控人员信息、了解群众生活保障、困难情况和查看闭环管理、足不出户封控措施落实情况。
根据进厂入户查看及人员力量情况,细化分片、明确责任干部和责任人员、落实责任到户(人),通过“点—线—面”划分好片区“责任树”,逐项落实防控措施,切实织紧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同时,为落实好各项任务措施,工作队严明纪律,要求全体人员严格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遵守疫情防控各项纪律,坚决服从工作安排,实行每天“一报告一汇总一总结一部署一传达”制度,严格做到决策部署落实、人员排查、措施落实、物资保障、责任落实“五个到位”,确保日常防疫工作全链条闭合推进。
迎难而上 精准防控
面临未知的危险病毒,避之唯恐不及是人的本能,而勇于正视危险逆向前行的人,则是因为担当。下沉工作队所负责的25个网格点中,共有封控人员804人,阳性感染人员42人,组织核酸检测14次7846人,转移密接、次密接人员6批次228人,组织涉疫场所消杀36批次……这一件件,都是直面病毒、近距离作战。
“说心里话,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对抗病毒,一开始大家心里多少有点没底,但职责在身,冲上去、忙起来,很快就忘记了害怕。如今回过头来看,如果我这次没去,退休后肯定会遗憾的。”明年就要退休的陈泉木坦言。
工作队队员组织消杀人员对厂区进行消杀
在阳性感染人员较多的锦源公寓网格点,到达当晚,凃志斌便带领许基助、陈盛彭、谢贤转等队员“连轴转”,先是连夜协助指挥部开展密接人员的转运工作,同时及时处理转运好医废垃圾、加强楼栋及其楼下店面物理隔离等措施,“密接人员转运、医废垃圾处理等工作风险都比较大,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要胆大心细、慎之又慎。”凃志斌笑着说。
摸清人员底数、落实管控措施是做好防控的首要任务,如何运用有限的人手准确摸清底数,做到不漏一人、应检尽检,是摆在工作队面前的一个难题。工作队严格值班轮守巡查制度,通过人防+技防+制度防等方式,严防死守。凌晨1点多,队员张青阳还带领值守的志愿者、片区民警从值班室步行出发,沿街巷依次一一查看网格点,“落实24小时值班巡查制度,下半夜至少巡查3次,通过步行细查与驾车速查相结合,一户一户过,一间一间看,确保不漏一人。”除了逐门入户访查,队员还通过夜间查看亮灯情况、与辖区企业(学校)业主负责人员签订疫情防控责任书等方式掌握基本人数信息,并结合入户核酸检测人数清点,准确查清人员底数。
工业区交通四通八达的特点,导致在疫情防控时期容易存在盲点,甚至“三管三不管”的地带,比如片区内的黑马公司厂区。该厂区道路有通往霞美社区、城东火车站社区、浔美社区多个方向的小路,封控难度大;厂区内有多个社区的企业,有的工厂还跨两个社区;厂区一公寓楼内同时住着三社区的工人或租户,人员交叉且相互流动多,管控难度大,核酸检测随机性也很强,人车封控及核酸检测等方面都处于“三管三不管”状态。针对这一重要风险点,工作队现场走访后,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理清了属于本辖区管理人员27人,协调安装围栏5处落实硬隔离,采取厂区公寓内人员按社区剥离分层调整住、按楼分割调整封控及增设值班点位和人员等措施,有力堵塞了这一“三管三不管”的漏洞。
其中,工作队既战又督,严格精准把好各项防控政策措施,及时发现和制止了工作人员擅自将25名区域外解除集中隔离人员转送至该封控点安置医学健康监测的问题,及时制止和排除了可能存在的交叉传染风险。
勇挑重担 守好“第一关”
封控区执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政策,但浔美工业区不是一般的居民区,无法一封了之。疫情期间,工业区被封控的工厂企业有150多家、人员6200多人,其中包括消杀物资等保供企业、保供平台和政府设置的集中隔离点等,人员、车辆进出频繁,查验点成为“外防输入、内防输出”一个最难守的“阵地”。眼看查验点告急,善啃“硬骨头”的市纪委监委下沉工作队义无反顾主动接下这个重担。
工作队队员对查验点进出车辆进行登记(庄志阳 摄)
疫情期间,工业区内仍在生产运输抗疫、消杀物资的保供企业有3家,指定保供的超市2家,药店2家、诊所1个,保供平台1个、区政府开设的集中隔离点1个,保供企业职工在园区外居住、往返园区内上下班的人有200多人,还有1个隔离点转运人员进出、解除集中隔离人员返回、民生物资保供车辆、防疫工作人员车辆等的进出,进出人员车辆复杂,工业区内生产运输抗疫、消杀物资的保供企业,指定保供的超市,药店、诊所,保供平台、区政府开设的集中隔离点,保供企业职工在园区外居住、往返园区内上下班的人有200多人,还有1个隔离点转运人员进出、解除集中隔离人员返回、民生物资保供车辆、防疫工作人员车辆等的进出,进出人员车辆复杂、人流车流大,查验点承受着压力的巨大。
到位的第3天,市纪委监委下沉浔美工业区抗疫工作队接下浔美工业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任务安排,接过这个阵地。他们立即进行现场查看和精细分析研究,找准问题症结所在。他们发现,查验点存在场所设置不合理,证件种类多、难识别,人员成分不一、合力形成难,查验人员不足,车辆分流不畅等问题。
对照问题找办法,工作队第一时间对查验场所进行整改,通过规范设置、优化通道及查验点、设置劝阻区、充实警力、分层优化各类通行证件查验办法,疏导人车查验分流。经过一昼夜的奋战,就将查验点通道拥堵、查验人员不足、人员车辆混杂等问题一一解决。
既要防疫,又要保供,而且要两手抓、两不误,面对两难,工作队向创新要方法。针对查验点保供企业人车多、生活保供人车和外买小哥人车多、物质转运量大等问题,工作队联系保供与防控工作实际,采取约谈企业负责人、督促闭环管理、签定责任书落实企业责任自担、人车信息报备及证件抵押放行等办法,疏导人车查验分流。
深夜值守的工作队队员
“人员进进出出,而且不少往返于涉疫场所及封控区,将病毒带进来及带出去的风险都很大,没把好关,不仅影响工业区,还影响全市抗疫大局,一定要守好门。”钟志峰一再跟组员强调。查验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严把严控车辆人员出入,处置紧急情况则刚柔并济,力求有力度也有温度。4月13日上午,驾驶员王某驾驶汽车欲通过查验点进入工业区某冷库载运冻品外送,该车非冻品专运车,该冷库厂没有审核载运冷品车辆许可资质。工作人员发现其电子通行证系伪造,遂将王某移送派出所处理,同时约谈冷库厂负责人,责成停厂整改,作出检查承诺,堵住了一个防疫漏洞。
“守着一个‘小门’,感觉自己也在守护一座‘小城’。”陈杰良表示,他与队友们在领队钟志锋带领下坚守卡口,每日核查进出工业区人员车辆3000多次,连日来累计处理紧急情况60余人次,协助接回解除集中隔离人员返回居家健康监测21批次305人。
心系群众 暖心服务
防控措施要“硬核”,关心群众有“暖意”。工业区外来务工人员占据比例大,住集体宿舍人员多,因封控时间较长,存在部分群众粮食储备不足、物资紧张、经济困难以及个别人员需紧急就医等问题。
工厂企业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大部分务工人员都住集体宿舍,三餐吃食堂或叫外卖,独立居住和单独开伙的少,平时个人生活物资储备少,封控时基本生活需求要依靠外来配送保障,落实“足不出户”封控要求和生活物质配送保障到人到户难度大、转送任务重。
工作队队员为群众配送物资(张九强 摄)
群众封控在家、足不出户,下沉干部就当起“跑腿小哥”,每日为封控群众送货上门转送生活物资,发放爱心餐、大米、蔬菜、牛奶等食品,为群众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小邓是工业区内的一名务工人员,“以前一下班就可以去食堂打饭,不然也可以叫外卖,疫情发生后,没想到一下子‘吃饭’就成难题了。”在工业区里,像小邓这样的务工人员不在少数。外来务工人员多,多居住在集体宿舍,很多人没有储备食物,区内物资需求比较紧张。
针对工业区这个问题,工作队一行讨论后,因人施策。有食堂的工厂,由厂里餐厨人员闭环做好餐饮后,管理人员做好防护,统一分餐到各个宿舍;没有食堂的工厂,建议以宿舍为单位,在保供平台统一订购物资,由工作队队员送到厂区,再由厂区后勤保障人员按要求分送到每个宿舍。
工作队在摸排辖区人员底数时,特别注意查清困难群众情况,如何保障困难群众疫情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队队员通过走访和与住户沟通联系,连续两天为70户191人供应爱心餐、爱心大米,解决燃眉之急。
“感谢送来爱心物资”“谢谢工作组的爱心捐赠”……在网格群里,群众感谢的留言不时“刷屏”。下沉以来,工作队入户分发抗原自测盒和中草药,发放爱心餐588份、大米105份、碗面240盒、蔬菜40份、牛奶50箱、食品20箱,下沉干部自发捐款为困难群众购买物资,转送群众就医,协调企业职工子女复课复学20多人次,重点保障孕妇等特殊人群,帮助协调外省出差解除隔离人员住宿……
对有紧急就医需求的群众,工作队及时联系医疗组,安排“点对点”就医车辆,专人陪同患者到医院就诊。送医过程实行闭环管理,确保安全就医的同时减少疫情传播风险。针对群众买药难的问题,引导群众通过居民生活群、企业联络员报送需药品购买清单,由下沉干部跑腿代购送至群众手中,帮助解决买药难题。
工作队通过微信群了解群众“急难愁盼”
既要让群众“吃得饱”,又要让他们“呆得住”。网格片区内阳性感染人员多,密接、次密接人员多,转移集中隔离人员多,网格点封控时间一长,有的群众迫切想外出务工或“透透风”,队员们切实做好网上疏、线下解、业主调,主动加入网格区域内业主生活微信群,及时了解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及思想动态,线下摸排群众困难,督促业主发挥熟悉情况的优势,有效缓解群众的焦虑情绪。安阳幼儿园网点负责人连智勇在微信群中主动充当“心理咨询师”,帮助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宣传有关防疫政策。
“我们电动车和电动三轮车充好电,就放在那里,你们有需要随时骑走。”队员们的努力和付出,群众看在眼里,更加理解、配合、支持他们的工作,原本相对松散的工业区内,干群心手相牵,画出齐心抗疫的最大“同心圆”。
文:黄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