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廉洁自持如玉 两袖清风徐来
来源:南安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19-07-10 17:11

  他是戎马一生、屡建奇功的开国上将;他是廉洁自持、钢铁炮弹和糖衣炮弹都打不垮的“钢铁战士”;他就是共和国开国将帅中唯一出生在国外的叶飞将军。

  叶飞 (1914—1999年),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福建南安人,生于菲律宾,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18年,叶飞随父回到祖国。1932年3月叶飞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到闽东参与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5年,叶飞被授予上将军衔。新中国成立后,叶飞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建立不朽功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年少的叶飞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1928年底担任团省委代理书记,后由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委派到闽东巡视工作,参与领导闽东革命斗争,先后率领闽东工农自卫队取得“霍同暴动”胜利,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共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政委、闽东特委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闽东独立师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任团长,率部驰往抗日前线,参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和苏浙皖敌后游击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叶飞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他曾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第1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叶飞仍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改革开放奉献自己的全部。他曾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省长、福州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他思想解放、勇于创新,为福建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叶飞同志历任交通部部长、海军第一政治委员、海军司令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他致力于海军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海内外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创业的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叶飞同志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待人诚恳、公道正派,严于律己、艰苦朴素。

  叶飞的一生,有许多雅号,如“打不死的铁将军”、“抓不住的飞将军”、“敢于负责的首长”、“拒腐蚀将军”等,其中,“拒腐蚀将军”的由来,还有一段小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上流行“首长金剪刀剪彩”,一些商家喜欢邀请高官为其“站台”,“约定俗成”地,开业剪彩用的金剪刀归剪彩者所有。身居高位的叶飞也是商家们瞄准的对象之一,1994年,有人请叶飞去参加某公司奠基典礼,说用于剪彩的金剪刀价值5万元,剪彩后即送给他。叶飞闻言气愤地说:“别说5万,就是50万,我也不去。”为将这些人拒之门外,叶飞抄录毛泽东赞扬好八连诗中的“拒腐蚀,永不沾”送给说客,“拒腐蚀将军”的雅号就此传开。

  人常说,子女,是我们面对世界时的软肋。叶飞却似乎只有铠甲,没有“软肋”,他对子女的约束严厉到甚至严苛的地步。

  “父亲逝世已20年,年少时有时觉得父亲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年纪渐长,发现父亲当年坚守的东西如此珍贵。虽然我们都过着普通平凡的生活,却坦荡、自在。”叶飞长子叶小宇说,父亲一生中,都在严格要求他们不能有特权思想,“不搞特殊化”。他上小学初中那会儿,国家经济条件不好,大部分学生都是赤脚上学,只有个别干部家庭或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有鞋子穿,父亲便要求他们几个孩子也要赤脚上学。

  “父亲非常忙,身教重于言传,父亲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实事求是、勤奋上进、廉洁正直、善良坚韧等品质,深深影响着我们。”叶小宇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省委周末有组织放映电影,父母坐车去,却让他们几个孩子骑着自行车跟在后面,路上有几公里,有个姐姐还曾因为回来路上黑灯瞎火,骑自行车摔倒过。“虽然车完全坐得下,但父亲很坚持,说这是省委的规定。”

  父亲在主管国家侨务工作后,和母亲严肃认真地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和他们“约法三章”:第一,不得动用父母的关系经商谋利;第二,不准因为私利与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拉关系;第三,最好不要出国留学。叶小宇说,父母对这三点非常看重,而他们严格遵守跟父母的约定,几十年来,他们几个兄弟姐妹,都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参加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来,大家直至退休,也从未打将军和国家领导人后代的旗号。

  年逾古稀的叶万苍,是叶飞的堂侄、占石村退休的党支部书记,他第一次见叶飞,是在1959年。叶万苍记得,当时他还在上小学,因为母亲是村里的妇女干部,他得以近距离观察叶飞。那时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到家乡的叶飞已经是福建省长,但他并没有“衣锦还乡”,而是轻车简从,在地方的盛情邀请下,仍坚持睡在自己幼年睡的简陋小屋,吃自己最喜欢吃的地瓜粥。当时一件事令叶万苍至今印象深刻,叶飞回到家乡后,就将村里的老革命一一请到自己的祖屋,请他们坐在厅堂上,自己则站在天井下,很恭敬地鞠了几个躬。叶飞还掏出自己工资,请人办了几桌饭菜,请革命老前辈了吃了顿饭。席上,他自己都没吃,反而不停地给老前辈们夹菜,非常谦恭。

  从1959年第一次到1990年最后一次回乡,叶飞回乡走的,一直是一条崎岖的山区小路,即便1990年,曾任国家交通部长的他,“一句话”就可以修好的路,三四十年他却始终没有为家乡和乡亲们“开口”,直到1999年,那条路才在各方的努力下修好。

  其实,叶飞内心深处一直非常关心、关注家乡和乡亲们的发展。在一次与叶万苍交谈中提起这条路时心怀歉意地说:“我对不起老区人民,对不起家乡人民,革命至今,也没有为家乡做什么事情。你们一定要努力想办法把路修起来,把村里的经济搞上来。”

  叶万苍回忆,在与叶飞子女几十年的接触中,他发现,叶飞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作风深深影响着后代,他的几个子女都十分踏实、朴实,而且,“叶式家风”还在叶家的三代、四代中不断传承和延续。叶飞之女叶小楠的女儿初中从北京转学到当时的厦门八中(即现在的厦门双十中学)时,因不适应学习环境,中考失利,没能考上本校高中。叶小楠没有动用个人关系,宁愿让女儿读一般高中。她说:“‘走后门’在我们家族是最没出息的事。”

【责任编辑:庄秀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