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石刻“治乱”与古街繁荣的不解之缘
来源:德化县纪委监察局 发布时间:2017-05-26 10:14
在临近德化县赤水古街的一处古道边,屹立着一块明代禁止“乱收费”的石刻。几百年来,石刻禁令蕴含的为民情怀不断被古街人传诵着,成为后人共同坚守的村规。

村民在细读碑文

    在临近德化县赤水古街的一处古道边,屹立着一块明代禁止“乱收费”的石刻。几百年来,石刻禁令蕴含的为民情怀不断被古街人传诵着,成为后人共同坚守的村规。

    “这块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立的石刻,落款处是‘德化县事泉州府检校文宗洛立’,记载着当时禁止‘乱收费’的禁令。”赤水社区老年协会会长陈瑞金介绍,赤水古街繁荣商贸和古街人向善品质的缘起就要从它说起。

    宋元时期,这里已是泉州及沿海诸县通往闽中驿道的必经之地。东来古道从德化县城入湖岭三县寨(明代改为高镇巡检司)抵赤水,北往西去闽中各县,赤水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要冲,既是南北军事关防要隘、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行旅客商南来北往的重要商贸集散地。几百年前,官府在这条古道上设立军事设施防御匪寇,长年累月下来,竟有了“违古坏法”之举。

    赤水古街还未兴起时,只有零星几家店铺在做买卖。当时的官府在临近古街处设立了高镇巡检司,巡检司兵士见有利可图,就拦路设卡收取过路费。石刻碑文中记载,“该司棍徒依盘诘之名,行征商之计,每货一担,要讨税银三分,每牛一只,要讨税银五分。有欲要向官府告究者,恐诬违禁,故人以脱去为辛,谁肯费时申言”。

    “你看石碑上刻下的这句‘夤缘积弊百有余年’,就是说这种乱收‘过路费’的现象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陈瑞金感叹,当时民贫赋重,巡检司兵士又不断施予压迫,竭民之财,百姓和客商心中是何等的苦不堪言。

    直到隆庆五年(1571年),德化县事泉州府检校文宗洛到这里查访民事时,得知此百年“夤缘积弊”,当即下令清查痛究,通商惠民,并“刻石以垂永久”,“晓谕商民人等知悉,今后敢有仍前抽分勒税,许即挐送,以作凭从重究遣,仍仰司永宜遵守毋违,须至禁谕者”。从此,古道上再无人敢私自设卡“乱收费”,客商往来更加频繁,赤水古街渐渐兴起。

    文宗洛破除“百年积弊”,给古街带来了太平盛景。“有一段时间,古街家家户户都在经商,有的收购从闽南沿海运过来的鱼虾盐糖,有的贩卖香菇、笋干等内陆山货,人们来来往往,安居乐业,古街好不热闹繁华。” 居民岳世兴说,文宗洛的精神对古街人影响很大,古街人做生意也都学习他的为民情怀。因为大家知道,经商者如果像巡检司兵士一样贪婪凶残,不考虑百姓疾苦,做买卖唯利是图、缺斤少两、胡乱喊价,生意就不可能长久。

    所以,古街商人就立下规矩:经商切勿“乱收费”,商人也要“行善积德”。

    几百年来,先人立下的这项经商准则,打下了古街人的精神烙印,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村规、经商做人的根本准则。

    据岳世兴回忆,民国时期,赤水古街有一位远近闻名的铁匠,名叫陈金华,23岁开始就自己开设打铁铺子,设炉生产农具和家用利器。他手艺高超,生产出来的铁具十分耐用、件件精良。那时候,古街就陈金华一户打铁人家,男人种地、妇女织衣都离不开他手中打造出来的铁器,南来北往到古街的人,也会特意赶到这家铁铺求购,因此铁器总是供不应求。陈金华从未坐地起价,遇到一些家庭生活困难的,还经常免费赠送铁具给他们使用。

    在那个年代,打铁是门吃香的手艺,很多人为了生计经常会登门拜学,陈金华也从不拒绝,免费把打铁手艺传授给他们。时至今日,古街的老人每每回忆起陈金华时,眼神中依旧会流露出对他的感念之情,并经常把他的故事讲给后辈听。

    像陈金华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在困难年代,百姓常常食不果腹,古街商人牢记祖训的教诲,联合起来大行善事,或出粟谷,或出银票,赈济古街和外地来的贫苦百姓。“因为古街的经商者总是想办法帮百姓度过饥荒,所以当时赤水古街在周边地区非常有影响力。”岳世兴说。

    近年来,围绕禁止“乱收费”和“行善积德”的祖训,古街人不断地完善着赤水村规。“村规民约内容变了很多次,但经商不乱收费的内容始终保存着,现在还细化到了如果出现用假秤增加斤两,以次充好,哄抬价格和占道经营等四种行为的,将被罚给居民演戏一台。”居民陈永吉说。

    “先人的立世之道,我们不能丢!”陈瑞金说,希望能尽快修葺石刻,使它能更为久远地立在古街人的心里。

【责任编辑:黄晓茹】